土壤微生物殘體是微生物合成代謝和反復積累形成的難分解有機物,被認為它也是土壤有機碳庫,尤其是穩(wěn)定有機碳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森林土壤有機碳固存和維持森林碳匯功能等方面發(fā)揮重要作用。然而,土壤細菌殘體和真菌殘體對土壤有機碳貢獻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背后驅動機制尚不明確。
鑒于此,沈陽生態(tài)所人工林生態(tài)組王清奎研究員團隊以中國東部28個典型森林樣地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土壤微生物殘體及其組分的水平空間分布格局和關鍵控制因素。結果發(fā)現(xiàn),真菌殘體對土壤有機碳的貢獻(30.0%)高于細菌殘體(15.5%)。細菌殘體和總微生物殘體對土壤有機碳貢獻隨緯度升高而降低,且北方森林的細菌(9.7%)、真菌(21.1%)和總微生物殘體(30.8%)對土壤有機碳貢獻均低于溫帶、亞熱帶和熱帶森林。Piecewise結構方程模型表明,年均溫是調控細菌殘體對土壤有機碳貢獻的水平空間分布格局的主導因子,而土壤有機碳和碳氮比是真菌殘體對土壤有機碳貢獻水平空間分布格局的直接驅動因子。本研究表明土壤微生物殘體是森林土壤有機碳庫的重要來源,且細菌和真菌殘體對土壤有機碳貢獻呈現(xiàn)不同的緯度模式,在后續(xù)碳循環(huán)模型中應當考慮土壤微生物殘體的重要貢獻。
上述研究成果以Mean annual temperature and carbon availability respectively controlled the contributions of bacterial and fungal residues to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 in topsoil across Chinas forests為題發(fā)表在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上。在讀博士生趙學超為第一作者,王清奎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31830015)和面上項目(32171752)的支持。
圖1.基于piecewise結構方程模型分析預測因子對細菌(a,c)和真菌殘體(b,d)對土壤有機碳貢獻的影響
圖2. 細菌和真菌殘體對土壤有機碳貢獻的驅動機制示意圖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