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午夜福利视频|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狠狠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网站|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激情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动漫|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高層動態(tài) > 13省份尚無部屬高校:14校結盟爭取支持(圖文)

關注微信

13省份尚無部屬高校:14校結盟爭取支持(圖文)

時間:2016-10-11來1源:未知 作者:91boshi
    9月是教育部及全國各高校密集“曬賬單”的時期。70余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在9月中旬陸續(xù)公布2015年度部門決算,清華大學(205億元)、浙江大學(156億元)、北京大學(140億元)和上海交通大學(127億元)排名前列,這四所高校收支決算總額均超百億元,遠遠領先于其他高校。
 
 
清華大學 視覺中國 圖
 
從收支決算總額來看,校際差距較為明顯。例如,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清華大學超過200億元,同為教育部直屬的中國人民大學約為42億元、蘭州大學約為30億元,而非部屬的青海大學則約為12億元。
 
在這些部屬高校獲得大量經費投入的另一面,全國有除港澳臺地區(qū)外,仍有13個省和自治區(qū)到現(xiàn)在還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
 
近年來,已有多方人士呼吁在這13個省區(qū)各增設一至兩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一些中西部省份的非部屬知名高校也提出“升格為部屬高校”的建議,希望借此提升辦學水平和學術地位。
 
2015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大學校長鄭強就提出,“既然航母可以下水,神舟可以飛天,什么時候也能讓我們地方隊成為國家隊,在適當?shù)臅r候讓13個沒有中央直屬大學的省區(qū)能得到中國發(fā)展的巨大紅利,挑選幾所成為中央的直屬大學。”
 
對此,亦有一些教育學者認為,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和邏輯,單純依靠行政手段來擴容“部屬高校”,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部分省份的高等教育發(fā)展問題。
 
“國家隊”與“地方隊”
 
公開資料顯示,教育部目前共有75所直屬高校,分布在全國18個省份。
 
目前,河南、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西、貴州、廣西、海南、云南、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等13個省份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從地理區(qū)劃來看,這些省份多處在中西部地區(qū)。
 
而現(xiàn)有的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也并非均勻分布在其余18個省份內。
 
按擁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數(shù)量算,北京擁有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24所部屬高校;排名第二的上海擁有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8所直屬高校;江蘇、湖北兩省各有7所;陜西有5所,四川有4所,山東有3所,天津、遼寧、吉林、湖南、廣東、重慶各有2所,黑龍江、浙江、福建、甘肅、安徽各有1所。
 
這一格局并非一朝一夕形成。
 
建國以來,中央對高校管理歷經多次統(tǒng)一領導與下放地方,教育部直屬高校數(shù)量也從最初的15所,上下波動,最終穩(wěn)定在75所。
 
在此過程中,1999年是重要的變革之年。當年12月,國務院頒布《關于進一步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的決定》,規(guī)定除教育部以及外交部、國防科工委、國家民委等部門和單位繼續(xù)管理其所屬學校外,國務院其他部門和單位不再直接管理學校,一些原來屬于其他部委主管的行業(yè)院校,被劃轉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其后,原屬信息產業(yè)部的北京郵電大學等、原屬財政部的中央財經大學等相繼劃轉教育部管理,奠定了今天的高校布局基礎。
 
2000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已達到71所。2003年,原屬國家電力公司管理的華北電力大學劃轉教育部管理。
 
2005年開始,中國石油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yè)大學兩地辦學制度形成,教育部直屬高校演變?yōu)榻裉斓?5所。
 
1999年進行的高校管理體制改革,使高等教育逐步形成中央和省級兩級政府管理、分工負責的管理體制。這一時期開始實施的“985工程”以及此前的“211工程”中,教育部直屬高校與非直屬高校有著明顯的“國家隊”與“地方隊”分級。
 
“分級”不僅僅意味著行政管理歸口的不同,科研經費、師資力量等資源也大有差別。
 
澎湃新聞統(tǒng)計教育部發(fā)布的《2015年高等學?萍冀y(tǒng)計資料匯編》后發(fā)現(xiàn),當年已收錄數(shù)據(jù)的64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撥入經費約612億元。這一數(shù)字由28億元科研事業(yè)費、71億元主管部門專項費、274億元其他政府部門專項費、217億元企事業(yè)單位委托經費、16億元各種收入中轉為科技經費和6億元其他經費組成。
 
上述64所直屬高校,在當年的14萬個“學校研究與發(fā)展項目”中,共拿到約400億元的撥入經費。資料顯示,這些直屬高校的在讀研究生約27萬人,平均每人得到15萬元經費。以北京大學為例,當年撥入經費約17.1億元,在讀研究生6427人,平均每人得到約26萬元。
 
而在地方院校一欄中,已收錄數(shù)據(jù)的有1037所,撥入經費約480億元。這一數(shù)字由31億元科研事業(yè)費、84億元主管部門專項費、166億元其他政府部門專項費、142億元企事業(yè)單位委托經費、51億元各種收入中轉為科技經費和6億元其他經費組成。
 
同樣的,這些地方院校在當年約24萬個“學校研究與發(fā)展項目”中,共獲得約287億元撥入經費。根據(jù)資料顯示的約27萬參與研究生,平均每人得到11萬元經費。
 
此外,上述資料也顯示出教育部直屬院校與地方院校在教學、科研人員擁有量上的多寡。
 
當年收錄數(shù)據(jù)的教育部61所直屬院校共有約22萬科學家和工程師,平均每所院校擁有近3600位;而收錄數(shù)據(jù)的1058所地方院校共有約66萬科學家和工程師,平均每所僅600多位。這意味著,教育部直屬院校在人才擁有量方面約為地方高校的6倍。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洪捷。 中國網 圖
 
“不是非要平衡,但應考慮地區(qū)布局”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陳洪捷日前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指出,高等教育分配不平衡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上世紀50年代院系調整的時候,國家資源經費有限,有選擇地扶植一些重點院校的發(fā)展有其合理性。但今天高等教育大眾化之后,應該重新考慮這個問題。” 他說,“很多地方高質量教育資源的缺失就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應該解決。”
 
陳洪捷的說法得到了蘭州大學青年教師李明(化名)的認同。
 
盡管蘭州大學早在1997年就成為第二批入選“211工程”的大學,其后也進入“985工程”名單,這些年卻一直飽受高水平人才流失的困擾。
 
在李明看來,東西部高校之間發(fā)展的不平衡已經體現(xiàn)在了教育部直屬高校,也就是“國家隊”內部。除了有正常的人才市場化原因,體制上的重視程度和經費上的支持力度不夠,也是蘭州大學很多人才“出走”的原因。
 
早在2005年的全國兩會上,來自甘肅代表團的代表就曾憂心忡忡地表示,“在過去10年,蘭州大學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辦一所同樣水平的大學”。
 
盡管蘭州大學于2004年啟動了“萃英人才建設計劃”,希望吸引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引進與培養(yǎng)學術基礎扎實、具有發(fā)展?jié)摿Φ闹星嗄陮W術帶頭人,但仍未能扭轉人才流失的態(tài)勢。
 
“我親眼見過一些理科研究做得不錯的,但沒有給相應的重視,導致整個團隊都走了。”李明說,雖然在蘭州大學有自己熟悉的治學環(huán)境,但如果有合適的機會,自己“也會跑”。
 
在今天,地方高校的發(fā)展不僅僅是學校本身的事情,還關乎這一地區(qū)的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程。
 
“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已成為人口流動的重要因素,其溢出效應更加劇了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區(qū)域不平衡。”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秦惠民對澎湃新聞表示。
 
盡管秦惠民一再強調,與基礎性教育強調地區(qū)均衡程度不同,高等教育有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其衡量標準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是一部分學校是否達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而非所有學校是否平等和均衡,但他仍然認為,為了區(qū)域的發(fā)展平衡,在中國適當考慮高等教育布局發(fā)展,進行宏觀調控是有必要的。
 
實際上,面對既有的高等教育布局,不少非部屬的中西部地方高校已經連年“向上”呼吁,以期得到資源分配上的政策傾斜。
 
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因連續(xù)9年在全國兩會上為河南的“教育公平”提出建議,被稱為“最執(zhí)著政協(xié)委員”。
 
他曾多次對外表示:“河南兩百多萬名大學在校生,沒有一所985高校,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屬學校,沒有一所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的學校,沒有一所中央財政直接支持的科研院所。”
 
5年前,婁源功曾在2011年全國兩會上談到河南大學財政經費不足的發(fā)展狀態(tài):“學生平均占地60平方米,教學實驗行政用房人均20平方米,住宿生人均7.5平方米,每個學生100冊圖書……這是教育部對高校的評估標準,達不到就不合格。按照這種標準,現(xiàn)在每招進來一個學生,我都得算算學校會賠多少錢。”
 
升格為“部屬”不僅僅是出于對頭銜的渴望,隱匿其背后的經費問題一直靜默展示著力量。而倘若沒有撥款支持,一些科研項目和學科建設或都成為空談。
 
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楊明在《論普通高校十年擴招中經費投入的特征、問題及對策》一文中指出,普通高校經費投入不足已成為制約普通高等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瓶頸。普通高校總投入不足主要是由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這一主渠道投入不足及學校自身和社會團體等渠道投入偏少兩大原因造成。
 
他談到,在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政府對普通高等學校的撥款采取“扶優(yōu)保重”政策。中央政府更注意國內少數(shù)重點大學的投入,地方政府因經濟發(fā)展等因素的制約,無法保證應有經費的投入,導致部分地區(qū)普通高校生均經費與生均辦學條件有相當程度的下降。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的一名青年教師在東部某部屬高校讀完博士后,回到了本科時就讀的河南大學任教。他告訴澎湃新聞,目前自己所在的學科發(fā)展前景不錯,因為“有幾個教授都在做,所以帶的還不錯”。但他同時強調,這幾年 “經費投入還不太多,很多老師也在討論升格部屬高校的問題。”
 
博士研究生對經費的體會尤為明顯和直接。南昌大學國家重點學科——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一位博士就坦言:“部屬院校好,博士生科研經費多,畢業(yè)去向也好。”
 
《2015年高等學?萍冀y(tǒng)計資料匯編》顯示,2015年河南大學合計科技經費約2.8億元,南昌大學約4.8億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這一數(shù)據(jù)上,則分別為26億元和43億元。
 
除不同學校之間存在科研經費的差距外,部屬院校在博士學位授權學科擁有量上本就具有“先天優(yōu)勢”。這一數(shù)量的多寡,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該校是否具有領先國內的教學與研究水平。
 
“人大一個學校博士培養(yǎng)名額,比河南省所有培養(yǎng)單位加起來還多好多。”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陳輝說,“這說明中西部在師資人才上劣勢很明顯。”
 
“我本科和博士都在部屬高校,印象中似乎非部屬的高校博士點要比部屬高校少很多。”中山大學博士譚杰表示,“按照我的理解,非部屬高?赡鼙容^偏重本科和專業(yè)技術教育,但這也同樣重要,同樣需要得到教育部的支持。”
 
 
西安交通大學。
 
“聯(lián)盟本身給出一個信號”
 
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其實多次有意調整高校分布格局,西安交通大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該校于1956年由交通大學從上海內遷西安而來,隨后形成了上海、西安“一校兩部”的格局。
 
這些重新進行資源分配的政策中,“對口支援西部地區(qū)高等學校計劃”(以下簡稱“對口支援計劃”)在很多教育學者看來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對口支援計劃啟動于2001年,采取一對一的方式,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3所高校實施對西部地區(qū)石河子大學、青海大學等13所受援高校實施學科建設、科研項目、師資隊伍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
 
“據(jù)我所知效果還可以,如北京大學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這里面有教師、管理人員的交流,(支援高校教師)去受援高校上課、掛職、辦講座、帶科研等,是一個很好的途徑。”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秦惠民介紹。
 
既有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對口志愿計劃實施第8年,寧夏大學、海南大學、青海大學、石河子大學、西藏大學等5所受援高校同批入選“211工程”,13所受援高校的一級學科博士點也由5個增長到46個。
 
對于13個無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早在2004年,教育部即決定與這些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共建一所地方所屬大學,這是省部共建政策的由來。2004年,鄭州大學成為全國第一所省部共建大學。
 
省部共建的初衷即是完善高等教育結構,實現(xiàn)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中西部省份部分高校獲批成為省部共建高校,對區(qū)域高等教育發(fā)展起到了帶動作用,也發(fā)展出了不少地方特色學科。
 
例如,貴州大學人文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何茂莉就對澎湃新聞表示,貴州大學的民族學“實力很強,優(yōu)勢明顯”。
 
不過,據(jù)《中國青年報》2014年6月報道,在當年的中西部高等教育發(fā)展論壇上,鄭州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炯天表示,包括國家重點學科、博士點、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等優(yōu)勢資源評審布局中,地方“211工程”高校、省部共建高校與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的政策差距太大,并不公平。
 
上述報道還稱,貴州大學校長鄭強提出,貴州大學在校學生6萬人,人數(shù)超過絕大多數(shù)“985工程”、“211工程”高校,但自1949年至2012年的63年間,中央財政對貴州大學的累計投入僅為1.63億元。
 
“這63年的投入還比不上中央財政對我以前工作的浙江大學兩個月的投入。”鄭強說,這非但談不上教育公平,反而讓人擔憂差距正在越拉越大。
 
彼時,鄭州大學、貴州大學以及山西大學、河北大學、南昌大學、云南大學、海南大學、青海大學、西藏大學、內蒙古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等14所最早列入省部共建的大學,已經悉數(shù)進入“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名單。
 
這一工程于2012年由教育部、財政部啟動,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省份,專項支持一所本區(qū)域內有特色、高水平大學建設,全面提升綜合實力,簡稱“一省一校”。據(jù)中新網2014年報道,從2012年開始到“十二五”末,國家共拿出60億元人民幣對上述14所高校進行支持。
 
“為什么說一個地方要有一個高水平大學?只有這樣才能留住優(yōu)秀的人才。”陳洪捷認為,“一省一校”有多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如果學校沒有水平,好的人才自然到別處去了。因此重點扶持地方學校的科研教學發(fā)展,有利于留住人才,也有利于留住學生。因為從全國一盤棋來看,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衡會導致人才流動不均衡,資源如果分配更均衡可以促進人才的良性流動,讓當?shù)氐膬?yōu)秀人才在當?shù)睾玫脑盒R集起來。第二,地方高水平大學建立,會吸收國內一流大學畢業(yè)的博士、碩士來就業(yè),這樣就為學術生態(tài)構建了良好的環(huán)境。”陳洪捷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一省一校”的14所大學自愿組成了“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入選高校協(xié)作聯(lián)盟”(以下簡稱“協(xié)作聯(lián)盟”),下設秘書處作為日常辦事機構,常設在貴州大學,秘書長由貴州大學校長擔任。
 
除了發(fā)揮各校特色和優(yōu)質辦學資源,開展了全面合作外,聯(lián)盟也明確提出一項重要目標——“爭取國家部委更大的支持,促進形成國家持續(xù)和穩(wěn)定的投入機制”。
 
以貴州大學為例,貴州大學新聞網2016年6月報道指出,2012年到2015年,貴州大學獲得國家財政4億元支持,大大提升了辦學水平。此外,5月29日,貴州大學也得到財政部“提升工程”2016年中央5000萬元專項資金。
 
“聯(lián)盟本身給出一個信號,在這些地區(qū)的高校有一種追求,高等教育資源缺少的地方有這個訴求,這是教育主管部門應該認真對待的。”陳洪捷說。
 
此前,2016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加快中西部教育發(fā)展的措施,其中明確提出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擴大中西部學生接受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機會,在沒有教育部直屬高校的14個省份(包括13個省區(qū)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各重點支持建設一所高校。
 
效率與“公平”
 
在上文提及的14所大學里,河北大學雖然不是部屬高校,但入選“一省一校”以后,該校一位青年教師對研究經費的增加和年輕教師的深造環(huán)境都有了信心,“這是河北大學邁入國家隊建設的標志。”
 
在這個過程中,河南大學則稍顯落寞。
 
該校于2008年邁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但其后并未能進入“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即“一省一校”。
 
在河南,鄭州大學是該省唯一一所“211”院校,有21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4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河南大學則有1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5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
 
對此,河南大學校長婁源功曾在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對媒體表示,河南省只有一所重點高校很不合理,教育改革應該調整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突破“一省一校”政策限制。
 
當年,婁源功在自己的提案中建議“建立進入、退出機制,讓中西部地方高校獲得機會公平”。具體而言,建立“中西部高校提升綜合實力”工程動態(tài)進入、退出機制,通過考核,根據(jù)績效進行投入,考慮到投入與產出,讓中西部地區(qū)其他地方高水平大學也有機會獲得國家層面的支持。
 
高等教育如何兼顧效率與公平?
 
在一些教育學者看來,高校發(fā)展如果單純依靠行政力量,違背了中國大學當下整體發(fā)展趨勢,應該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
 
“當時為了‘211工程’,鄭州大學跟河南大學爭,互相想要把彼此‘摔下去’,這就是行政體制造成的。”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澎湃新聞表示,“如果不是這個約束,鄭州大學、河南大學都能辦得很好,不需要爭風吃醋。”
 
儲朝暉認為,行政部門集中掌握了資源、權力,對中國高校整體發(fā)展生態(tài)不利,會壓縮很多大學的發(fā)展空間。他強調,中國大學的發(fā)展要符合自己的內在邏輯。
 
“這跟商業(yè)、行政發(fā)展邏輯不是一回事。大學有自己的特征,而我們現(xiàn)在比較普遍用行政管理、商業(yè)邏輯來發(fā)展大學,這些都是認識太低,導致了很多問題衍生。”儲朝暉說。
 
他之前在《以人為本的教育轉型》一書中談到,能夠體現(xiàn)人本理念的教育制度需要改變現(xiàn)行行政權力中心特質,變?yōu)橐越逃斒氯藶橹行模?jù)此設計教育教學、教育管理、教育評價的系列制度體系。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提出,“單靠行政部門進行政策傾斜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他表示,比起各高;ハ酄帄Z中央資源撥款、教育資源,更應該做的是解放現(xiàn)有的辦學體制。“政府只需要依法辦學、依法監(jiān)管,消除不平等政策,確定整個促進高等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可以成立一些高等教育發(fā)展基金來鼓勵學校發(fā)展。”
 
政策因素應不應該離場?對于這個問題,學界看法不一。
 
在一些學者看來,對于曾經被政策傾斜忽視過的學校來說,發(fā)展已處于劣勢,更需要得到政策支持。
 
“如果初始條件下程序公正,讓大家都很公平地發(fā)展,那么現(xiàn)在可以讓中西部高校自己去競爭、追趕。”北京師范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劉慧珍認為,如果當前發(fā)展不平衡的情況有政策原因,那么就應該從政策上做些改正調整。
 
陳洪捷也表示,雖然當前東部地區(qū)學術積聚有其優(yōu)勢,讓中心城市的不少高校形成了良性競爭、互相促進,但從全國角度來看,很多地方整體缺失優(yōu)質資源,只有縮短東部與中西部高校之間的差距,才能形成良性的發(fā)展趨勢。
 
目前,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勢已經愈發(fā)明顯,除教育部外,地方政府也把目光積極投向了本省高等教育發(fā)展進程。
 
繼“985工程”、“211工程”關上了擴容“大門”后,學科建設方向更加精細、明確的“雙一流”建設、“高等學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計劃”(以下簡稱“111計劃”)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2016年2月,教育部印發(fā)《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其中明確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制訂“雙一流”實施辦法,研究制訂資金管理、績效評價辦法。
 
較之此前身份固化、等級分明、競爭不足的“985”、“211”,“雙一流”更注重學科層面的建設,也在遴選上引入了滾動淘汰的機制,有專家認為這將調動高校積極性,并使資金、政策、資源惠及更多高校。
 
據(jù)《河北日報》10月6日報道,從2016年起,該省增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專項資金,河北省財政連續(xù)5年每年拿出5億元統(tǒng)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共計投入25億元。力爭到2020年,3所左右大學達到或接近國家一流大學水平,一批學科進入國家一流學科行列,個別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
 
另據(jù)國家外國專家局官網顯示,9月20日,外專局發(fā)布了《關于下達地方高校“111計劃”經費的通知》。
 
“111”計劃從2006年起由教育部和外專局聯(lián)合實施,以5年為一個建設周期,從世界范圍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yōu)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余名優(yōu)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
 
“111”計劃實施以來,其遴選范圍已從“985工程”、“211工程”逐步擴展至更多地方高校。
 
河南大學黨委宣傳部新聞科工作人員就對澎湃新聞表示,河南大學今年8月初獲批“111計劃”,也是該省首個入選高校。這名工作人員稱,“因為‘211工程’、‘985工程’基本上都停了,現(xiàn)在我們就做好自己的,不管頭銜了。”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