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午夜福利视频|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狠狠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网站|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激情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动漫|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 > 新聞資訊 > 高層動態(tài) > 應聘者除須符合上述相應崗位要求外,同時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熱愛科學研究事業(yè); 2、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學歷

關注微信

應聘者除須符合上述相應崗位要求外,同時具備以下基本條件: 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熱愛科學研究事業(yè); 2、學業(yè)成績優(yōu)異,學歷

時間:2018-11-02來1源:中國科學報 作者:佚名

 

■吳奇

吳奇

1977年12月參加高考,1978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近代化學系化學物理專業(yè),1982年2月畢業(yè)后,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求學,師從朱鵬年教授。1987年9月獲化學博士學位后,又任博士后研究員至1989年5月。現(xiàn)為香港中文大學偉倫化學講座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教授、英國皇家化學學會邀請會士。在杰出青年基金資助下,吳奇于1996年在合肥建立了大分子膠體與溶液實驗室,開展有關方面的研究。作為世界上最權威的激光光散射專家之一,他和其實驗室以在高分子溶液、凝(凍)膠網絡、納米粒子和自組裝方面的工作成名。其科學成就曾贏得“求是”青年學者獎、中科院杰出研究生導師獎、香港裘槎基金會杰出研究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等獎項。鑒于其對深入理解高分子溶液中鏈構象和相變化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吳奇分別于1999年和2003年獲選為美國物理學會Fellow和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7年10月21日,當《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刊發(fā)了《高等學校招生進行重大改革》這一條新聞后,整整中斷了十年的高考開啟了包括我在內的一代人追夢大門。

12月10日,全國570多萬考生陸續(xù)走入高考考場,一代人的命運就此改變。正是借助了這場“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考試,我們才有機會讀千卷書,行萬里路,能夠平視這個世界上許多原來所景仰的。

回首當年,仍心存感激。在這個世界,比我們聰明的大有人在,比我們努力的人也大有人在,比我們既聰明又努力的人仍大有人在,我們個人的成長雖與自身的努力有關,但與國家則更是命運相連、息息相關。

試想,如果沒有1977年高考前后國家命運的改變,沒有鄧小平的一錘定音,我現(xiàn)已是一名下崗或退休的中學教師。是高考和時代的變化使得我們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看到了更大的世界。因此,與上一代相比,我們少了一些盲從;與下一代相比,我們則多了一點責任。

動蕩中接受中學教育

1955年3月,我出生在安徽省蕪湖市一個普通的家庭。幼年,上了當時蕪湖市最好的青山街(現(xiàn)為育紅)幼兒園。1961年,我入學蕪湖市第一中心小學,并進入市里六年制改五年制的教學改革試點班,采用的教材都是從北京運來的。三年級時,依據成績淘汰了三分之二,我有幸仍留在試點班學習。

學校給我們試點班配備了最強的老師——王啟鳳(語文)和陳志偉(算術)老師。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陳老師幾乎每堂課都會出10道大乘大除的算術測驗題,培養(yǎng)我們認真、快速和仔細的運算能力。正是得益于小學的嚴格算術訓練,才使得我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很少因計算犯錯。5年完整和系統(tǒng)的小學教育給我打下了良好且堅實的基礎。

1966年,小學畢業(yè)后,“文革”開始,中小學關閉。原本該上初中的我,流落到街道上,每天和小伙伴兒們上山捉麻雀、逮蟋蟀,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野孩子”。

兩年后,中學復課,我進入東方紅中學讀書。初中兩年,許多的時間都被“開大會”和“喊口號”占據,學習在斷斷續(xù)續(xù)中進行。初中畢業(yè)時,絕大部分比我大一歲的同學都被下放到農村,而我因年齡較小得以繼續(xù)升學,并于1970年春季進入恢復后的蕪湖一中繼續(xù)學習。

幸運的是,正好有一批從大學下放到中學的老師,包括教我的羅擎珠(數學)、趙志秀(語文)、葉鳳翔(生物)和嚴映紅(化學,班主任)等老師。他們使得我在“文革”的混亂中得到了較完整的高中教育,受益匪淺。

成為一名編制外民辦教師

1972年,高中畢業(yè)前夕。當時,國內整體教育環(huán)境有所改變,1973年鄧小平復出工作,教學逐步恢復,然而因下放和退休等因素,中小學教師缺乏,蕪湖決定在3600多名高中畢業(yè)生中挑選120名進入教師隊伍,其中蕪湖一中分到12個名額。學校決定通過考試從近300名畢業(yè)生中選出24名參加市里的選拔考試。

面對下放和留城的抉擇,我決定參加考試,爭取留城當民辦教師,并最后在市里統(tǒng)一考試中,我考取了蕪湖一中第一名。就這樣,我和其他119名同學一起,在1972年夏天進入蕪湖師范學校,參加了為期半年的集中強化培訓。1973年,我先被分配到市教育局臨時幫忙,做一些簡單的行政工作;1974年初,再被分到蕪湖二十中,擔任一名化學老師,兼配合團委書記做共青團的工作。

當時,編制外民辦教師的月工資僅有25元。然而,這并沒有影響我們對教書育人的熱情與投入。當時蕪湖二十中的校長是一位資深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親臨課堂聽課,檢查備課筆記,并反復告誡我們,千萬不要將師生間的魚水關系變成油水關系。我想,即使在今天,這樣的教導也沒有過時。

為了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以及避免學生們對告狀性家訪的抵觸情緒,我們將家訪常態(tài)化,即:無論學生在校表現(xiàn)好壞,我們都堅持上門向家長匯報學生的表現(xiàn),既有表揚,又有批評。

家訪通常都在下班之后。所以,每當我晚上八九點家訪后回家時,奶奶總會開玩笑地說:“上夜班的回來啦!”回首往事,我是十分地眷念那段時光,也許那是我人生中最好的一段時光:雖然貧乏和壓抑,甚至無知和偏激,但充滿了激情和理想。

如今,時代進步了,我們“落伍”了。今天的我也知道,這個世界充滿了不同深度的灰色,再也不是我們年輕時想象中的那樣黑白分明。

比其他人提前3個月復習

1976年夏天,我們學校有了一個推薦工農兵上大學的名額。我沒被推薦,很是遺憾。

1977年初夏,我冷靜地分析了“四人幫”倒臺后的形勢,判斷即使在推薦的基礎上,今年一定會采取某種形式的考試,所以,從7月份起我就開始復習高中的物理和數學(我教化學,所以基本不用復習)。當10月份正式得知高考消息時,我已比其他人提早3個月開始了復習。

雖然信心十足,但我不敢有絲毫懈怠,誰也不想失去這千載難逢的“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夢寐以求”不是一個形容詞,而是當時的真實寫照。那時候,我白天教書,晚上挑燈,常常夜讀到凌晨。

1977年12月10日,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日子。揣著自己的理想,帶著家人的希冀,我走進了市二十九中的高考考場。兩天的時間,我們分別考了理化、政治、數學和語文,另外,我還額外地加試了英語。理科加試英語是希望增加錄取的機會。對當時的我而言,英語無異于天書。幸運的是,我復習到的一點點內容都考了,而沒有復習的則沒考。結果,我的加試英語竟然“意外”地考了76分(不計入總分)。

其間,還出了一點意外。第二天下午考政治,午睡后我匆忙離家時居然忘帶準考證了,到了考場才發(fā)現(xiàn),焦急之時,幸虧父親看到我丟在家中的準考證,騎車趕來,把準考證送到考場,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當年是高考結束后才填報志愿。因在中學教書的緣故,我自然對化學相關的專業(yè)情有獨鐘,特別對化學催化更感興趣。而當時廈門大學和南京大學有關生物固氮的催化研究常見諸報端,我想在這二中擇一。巧合的是,有天我路過市招辦,在門外看到中國科技大學的招生簡章,其中的近代化學系的化學物理專業(yè),也設有催化方向,并在安徽招收5名學生。相比之下,南京大學催化專業(yè)在皖僅招2人?紤]到“中簽”幾率,我選擇了中科大的化學物理專業(yè);厥淄,這一偶然的機遇和決定,最終改變了我求學和研究的道路。

因父親的單位就在市招辦的樓上,他第一時間知道了我被錄取的消息。然而,午飯時,父親并沒有告訴我這一喜訊。那天下午,我從一位同學處得知。晚上,當我滿懷欣喜地告訴父親,他說“我上午就知道了,沒告訴你,怕你會范進中舉”。當年,好像滿分是360分,中科大在安徽的錄取分數線為275分左右,而我考了336分,在當年考入近代化學系的安徽考生中成績最高。

艱苦而充實的大學生活

當年高考是各省出題,教學大綱參差不齊,新生水平相差較大。為了便于教學,入學第一天,學校就組織了一次摸底考試;瘜W的考分高至97分,低到4分。但這一切并沒有阻礙基礎差的同學們奮進。經過補習一些中學的知識,許多同學都趕上了教學進度。

大學生活艱苦而清淡,對大部分男生而言,每個月36斤的糧票僅夠勉強吃飽。由于上學前已工作多年,獨立的我也羞于花費拮據的父母省給我的錢。因此,每月僅依賴于17元的乙等獎學金生活。

正是在中科大,面對來自全國的精英同學們,我才第一次深深地體會到,何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谒哪甑闹袑W教學經驗和獨立的自學能力,我很快地適應了大學的學習和生活。四年里,我的所有考試成績,包括測驗、期中和期末考試,均在90分以上,最終以GPA 4.0的全優(yōu)成績畢業(yè),并獲得首屆郭沫若獎學金(1980年)。

我特別慶幸在中科大遇到了許多一流的良師。給我印象較深的是馬興孝老師,他住校內,我們大家經常在晚上去他家請教。他曾說過:“什么是世界水平?世界水平就是在幾十個人里的水平!”作為一個大學生,我當時無法理解馬老師所講的,但今天明白了。我現(xiàn)在的辦公室里有一幅字,上面就寫著他對我們講過的一句話:“做人、治學,二者缺一不可,但首要的是做人,其次才是治學。”

此外,我還深刻地記得原子物理課老師的一句開場白:“一個好的物理學家知道如何近似,而不是知道如何精確。”當時我無法理解其意。如今,經過多年的學習和研究后,我才終于體會到其中的真諦,并以同樣的話反復地告誡我的學生們。

走得再遠,也未曾忘記初心

1981年,經中國科學院同意后,我們學校決定從77級中挑選40位應屆畢業(yè)生,送往國外深造,以便今后補充教學隊伍。但這40名學生要自己申請到國外的獎學金。近代化學系有5個名額,競爭激烈。幸運的是,學校規(guī)定榮獲首屆郭沫若獎學金的學生自動通過篩選。因此,我得到了出國深造的機會,并于1982年2月抵達美國紐約,前往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現(xiàn)為石溪大學)學習。

初到美國,反差極大,我經歷了人生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次走進超市,第一次吃漢堡、草莓、冰淇淋……

經過5年半師從朱鵬年教授的學習,我于1987年夏天獲得化學博士學位。其間,我太太(在蕪湖師范的同學)也于1984年年底來到石溪學習,1986年年初兒子溪石出生,1987年年底有了女兒洋石。我太太也獲得了英語外教碩士和語言學博士。我曾在博士論文的扉頁上寫下:謹將此論文獻給我所屬的土地和人民以及我全家,F(xiàn)在的年輕人可能很難相信我們當時的那份真情。

1989年6月,我獲得洪堡研究獎學金,到德國巴斯夫公司,師從Dieter Horn博士。因此,我們全家去了路德維希港市。1992年,我決定放棄巴斯夫的永久工作,并降薪三成到回歸前的香港中文大學教書和研究。許多親朋好友并不理解,甚至有些擔憂。但最了解我的父親則言簡意賅地說:“水滸讀多了!”

其實,我的決定完全基于心底里所追求的,我不可接受一輩子為別人工作的事實,我要為自己工作。這里的“自己”包含了“廣義”和“狹義”的自己。妻子理解我,說:“回去吧,否則,你會死不瞑目的!”為此,我將終生感謝她。

1996年,經母校俞書勤老師召喚,在國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資助下,我在中科大建立了第二個實驗室,終于實現(xiàn)了母校當初送我出國深造的目的。

同世人一樣,我也有人性的各種弱點,但對祖國和人民的那份熱愛支撐著我向前。我相信,當逝去的時候,如果國富民強了,我可以自豪地說,這里也有我微弱的貢獻;如果依然是民困國貧,我也可以無愧地坦言,已經和父老鄉(xiāng)親們同甘共苦了。

如今我已經走得夠遠,但心底里仍無比感謝1977年初冬的那次考試——借助那場公平的考試,我走出了家鄉(xiāng)蕪湖、安徽、中國;借助那場公平的考試,方可在世界上頂尖學府里報告我們的最新研究結果;借助那場公平的考試,我才有機會平視原來所景仰的……

回顧人生,我從不將自己取得的一點點成績歸于自身的努力;相反,我自感幸運和得以眷顧,一直受教于最好的老師,一直有理解、支持和相濡以沫的家人,一直有關心和愛護我的朋友和同事,一直在研究的緊要關口遇到好的學生……因此,我十分地感恩!

如今,我想對今天的年輕人說一句:請記住,無論何時何地,個人的命運都是同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緊緊相連的。

(本報記者張思瑋采訪整理)

▲吳奇(前排左二)與中學所教學生合影

▲吳奇(右三)與師范同學合影

▲吳奇作為典禮致辭嘉賓回石溪母校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