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宣布,將設立國內首個未來技術學院。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丁仲禮表示:“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已經到了從跟蹤模仿到超越引領轉變的關鍵期,而人才培養(yǎng)必須超前于技術研發(fā)。我們建立這個學院,就是要為顛覆性、革命性技術研發(fā)培養(yǎng)合格人才。”
對于這個全無先例可借鑒的新學院,輿論有稱贊,也有質疑——如果未來技術是不可預測的,豈非徒有其名?在這個學院中,老師怎么教、學生如何學?帶著這些疑問,學期過半之際,記者對未來技術學院的老師和學生進行了采訪。
未來不可預測,但要做好準備
“沒有一項技術是憑空而來的,雖然我們不能準確預言顛覆性技術將發(fā)生在哪些領域、是什么技術,但遵循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路徑,大體的預見和準備是可以做到的。”丁仲禮解釋,未來技術是指著眼于未來的、目前尚無法跟蹤模仿的科學技術,未來技術研究旨在探索人類能夠預期或未能預見到的,至今仍未被人類實現應用的,只有將來某一時期才被人類所掌握和使用的科學技術,一般具有“原創(chuàng)性、交叉性、顛覆性”的基本特征。
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趙衛(wèi)對此深有感觸。他舉例說:“超級透鏡是一種分辨率遠超目前顯微鏡的光學透鏡,一旦研發(fā)成功,將對光學產生變革性影響。我們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由基本物理概念出發(fā),獨立提出了解決路徑,但非常遺憾的是,我們還是比美國晚了一點點。我國在很多領域已經具備與國際一流水平競爭的實力,有些就是僅僅差一點點。未來技術學院的建立,或許就會將這‘一點點’彌補上。”
據未來技術學院首任院長江雷院士介紹,根據專家討論評審結果,學院首批設置7個教研室: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光子與量子芯片技術、光物質科學與能源技術、仿生智能材料科學與技術、生物芯片技術、液態(tài)金屬物質科學與技術、基因組健康技術。每一個教研室都由中國科學院一個優(yōu)勢研究所主辦,其他相關研究所協辦。江雷說:“從目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趨勢看,單一學科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多學科交叉研究是取得顛覆性、革命性技術突破的必要條件。”
與學生一同成長的老師
辛治坤是未來技術學院首批78名研究生之一。這個原本報考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的小伙子,被調劑到了未來技術學院。他說:“這學期,我們學院開了11門專業(yè)普及課,有液態(tài)技術柔性智能機器學、類腦智能導論等。與其他學院相比,我們沒有必修的專業(yè)課,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自主進行選擇。”他選修了“人工光作用與太陽能轉換”的課程,“課上老師傳授的內容不是哪本書上的知識,而是與研究課題相關基礎知識,與其他相關課題組的研究模式和最新進展。”
江雷介紹,未來技術學院不僅集中了像趙衛(wèi)、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所長徐波等來自科研第一線的教學精銳,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不同的課程設置體系——凡是其他專業(yè)學院已有的課程未來技術學院不再開設,學生可以選修各專業(yè)學院的專業(yè)核心課;主要針對各研究方向開設各研究領域標志性的研討課、案例分析課、現場教學及系列講座等,授課方式以研討式為主。
丁仲禮說,既然是未來技術,或許找不到傳統意義上具有權威性的老師,而是需要有興趣、有激情,能和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成長的老師,“每一個未來技術方向應該有不同的技術路線,每一條技術路線,都得有人去探索;不同技術路線之間,還要緊密合作、密切交流,這就需要特殊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
這里的學生怎么學
未來技術學院的學生郝德昭從事仿生智能界面的研究,他覺得學院的課程有點兒難,“我們實驗室涉及很多交叉性研究,有時候一些非自己專業(yè)的內容,真是聽不懂。學院瞄準的雖然是未來技術,但首先必須打好基礎,特別是生物、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基礎”。辛治坤也有同樣的感受:“課上涉及很多文獻,一時半會兒聽不太懂,做作業(yè)也有一定難度。”
而未來技術學院要求學生們必須對所在領域及相關領域的國際前沿有所了解,因此學生們需要閱讀的文獻特別多。郝德昭說:“既然瞄準未來,就不能滿足于跟蹤、模仿,我們必須關注各學科的前沿文獻,知己知彼才能實現超越。”
未來技術學院的學生,學習得很“苦”。郝德昭說:“課上有很多討論,課后必須使勁學習,多看文獻、多請教大家。”據說未來技術學院的學生很少有休息日,學習到凌晨是家常便飯。還有同學“警告”后來者:“這里學習特別累,報考需謹慎。”
丁仲禮坦言,這樣一個新興的學院,不少制度和課程設置需要動態(tài)調整和不斷完善。他說:“我們也在探索中。但這個方向必須堅持。中國要想實現超越引領的目標,必須對具有顛覆性作用的技術強化研發(fā)部署,積極培養(yǎng)具有前瞻交叉思維的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才能搶占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先機和主動權。”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