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以埃及神命名。圖片來源:NASA
本報訊 今年,人類探測器已經(jīng)第二次與一顆小行星親密共舞。
6月,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抵達直徑1千米的小行星“龍宮”,并計劃于明年初從后者塵土飛揚的表面采集樣本。如今,美國宇航局(NASA)的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也已飛抵一塊更小的太空巖石——名為“貝努”的小行星,開始探測這顆可能威脅地球安全的近地天體,并有望為研究太陽系形成和生命起源提供新證據(jù)。
美國東部時間12月3日中午12時8分左右(北京時間4日凌晨1時8分左右),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在距離“貝努”約20千米處短暫點燃推進器調(diào)整姿態(tài),標志著它進入與“貝努”伴飛的狀態(tài)。預計它將在本月底進入環(huán)繞“貝努”的軌道。
未來幾周,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將在“貝努”的兩極和赤道上空盤旋,收集信息,從而估算其質(zhì)量。如果一切順利,探測器將于12月31日進一步接近這顆小行星——直徑500米、鉆石形狀的“貝努”將成為人類宇宙飛船環(huán)繞的最小的行星目標之一。
之后,經(jīng)過1年半的深入研究,2020年7月,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將會下降并接近“貝努”的表面,同時伸出一支機械手臂吸入至少60克的小行星塵埃,最終帶回地球。它將于2021年3月踏上歸途,2023年9月從地球近旁飛過時把樣本艙彈出送回地球。如果這些塵埃按計劃到達地球,則將是自1972年最后一批“阿波羅號”宇航員離開月球后獲得的最大的行星樣本。
“貝努”小行星的照片顯示,其黑白夾雜的表面散落著至少一塊大圓石和一些隕石坑。“亮點和暗點都令人興奮。”圖森市亞利桑那大學行星科學家、此次任務(wù)首席研究員Dante Lauretta說,“我們離得越近,就會玩得越開心。”
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和“隼鳥2號”探測器的科學家一直在分享著各自小行星上的數(shù)據(jù)。這也是人類首次同時執(zhí)行兩個小行星樣本回收任務(wù)。馬里蘭州格林貝爾特市NASA下屬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行星天文學家Lucy McFadden說,比較這些發(fā)現(xiàn)“將是科學上的一個寶藏”。
小行星“貝努”目前距離地球約1.22億千米。其軌道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間,而非火星和木星間的小行星帶。它每1.2地球年繞太陽一圈,每6年接近地球一次。
和“龍宮”小行星一樣,“貝努”也是一顆深色小行星,科學家認為它們類似于在地球上發(fā)現(xiàn)的一些富含碳的隕石。研究人員之所以選擇“貝努”作為研究對象,是因為它的軌道和大小便于人類探測器前往,同時還因為它對地球有潛在威脅。NASA認為,在2175年至2199年之間,“貝努”撞擊地球的可能性為2700分之一。通過訪問“貝努”,科學家希望更多地了解影響小行星在太空中移動的力量——例如太空巖石吸收和再輻射的熱量,這些熱量能夠降低或增加小行星撞擊地球的風險。
太陽系中有超過50萬顆小行星,“貝努”成為研究目標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它形成于約45億年前,此后基本沒有發(fā)生變化。其表面碳含量豐富,可能存在氨基酸等有機分子,這與地球早期生命形成時的環(huán)境相似,因此相關(guān)研究有助探索地球生命起源。
耗資8億美元的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于2016年發(fā)射,旨在進一步了解太陽系的起源。研究“貝努”的化學組成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在太陽系形成后不久,水和生命起源之前的分子是如何在太陽系中分布的。
此外,采集“貝努”表面塵埃樣本的工作將有助于工程師測試小行星采礦技術(shù),比如如何在近零重力的環(huán)境下精確飛行。Lauretta,是位于華盛頓州雷德蒙市的小行星開采公司行星資源的一個咨詢委員會的成員,她說:“任何小行星開采計劃都必須了解如何做到這一點。”
OSIRIS-REx小行星探測器還攜帶了一臺來自加拿大空間局的激光掃描儀,該掃描儀將為這顆小行星制作一幅三維圖像。
該任務(wù)的首字母縮寫和“貝努”的名字都與埃及神話有關(guān)。OSIRIS-REx代表起源、光譜解釋、資源識別和安全風化層探測器;OSIRIS是埃及黑暗世界的神。“貝努”也是一位埃及神,經(jīng)常被描繪成一只蒼鷺的形狀,據(jù)說探測器的取樣臂便很像蒼鷺。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zhuǎn)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