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情激憤不僅因為大家對考試制度的天然信任,更因為它觸動了國人對高考的敏感神經。
---------------------------------------------------
日前,清華大學公布《2017年清華大學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新規(guī)規(guī)定,從今年開始,所有具有申請資格的國際學生,都將施行“申請-審核”制。而以往所有申請清華本科的國際學生,都需要先參加4至5個科目的考試,然后經加試或面試后錄取。
新規(guī)出臺后,外界質疑清華大學降低了國際生錄取門檻,對國內考生不公平。諸如“老外不用考試上清華?十年寒窗不如一紙國籍”之類的表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還有人擔心:這一政策將成為權貴階層的特權,他們可以輕易讓子女移民國外,獲得外籍身份,“拿著外國護照免試上清華”。
面對洶涌的輿情,清華大學回應:施行“申請-審核”制并不意味降低了錄取標準。第一,采用“申請-審核”制后,考核維度更豐富、考查面更廣,難度不降反升。第二,新政實施后,因為不用來清華參加筆試,預計報名人數將增加,在錄取總人數不變的情況下,清華可以優(yōu)中選優(yōu),本科國際生質量有望進一步提升,結構也將進一步優(yōu)化。第三,清華在國內的本科招生規(guī)模維持在3300人左右,而國際學生招生名額與往年持平,不擠占國內學生名額。
這一幕與去年5月江蘇、湖北等12個“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省份向中西部地區(qū)省區(qū)增加招生計劃公布后,部分考生家長因擔憂此舉擠占省內考生資源,向教育部門請愿類似。當時的輿情也是在當地教育廳承諾不會擠占本省考生資源、影響省內考生權益之后才漸漸平息。
客觀來說,清華大學首次采用“申請-審核”制是向國際知名大學看齊,與國際知名大學接軌。對于國際學生來說,“申請-審核”制可以避免用同樣的試卷測試不同國家學生的弊病。保持一定的留學生比例,對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來說也很有必要。哈佛、牛津等世界名校都有大量留學生,招收國際生并不意味著損害國內考生利益,擠占國內學生的教育資源,反而可能形成融合互補的局面。
然而,民眾的擔憂雖然有些情緒化,卻特別可以理解。群情激憤不僅因為大家對考試制度的天然信任,更因為它觸動了國人對高考的敏感神經。我國高等教育雖然已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從精英走向了平民,但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仍然稀缺。高等教育規(guī)模擴大了,高考升學率提高了,但高考競爭壓力仍然巨大。因此,名校招生政策的任何變化,但凡觸及教育公平,就很容易引爆輿論。
這種易焦灼的輿情環(huán)境并不利于教育改革,它將給改革者帶來很大壓力,使那些著眼長遠的改革措施,因為觸動現有利益格局而胎死腹中。應對這種輿情環(huán)境,當然不能噤聲,而要繼續(xù)擴大優(yōu)質教育供給,創(chuàng)造更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消除焦灼情緒的現實土壤,使大家可以用平常心看待教育改革。回到清華招生新政,“申請-審核”制的效果需要時間檢驗,但我們不妨用信任、開放的眼光對待它,而清華大學也要在執(zhí)行上把好關、把牢關。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