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婉明 中國科學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速鐵路線路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創(chuàng)建了“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理論體系,在工程中得到廣泛應用,創(chuàng)造極大經(jīng)濟社會效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曾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chuàng)新獎”、“長江學者成就獎”一等獎。教學工作突出,曾獲“全國優(yōu)秀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在西南交通大學,翟婉明給人的印象謙遜和藹、樸素低調,總是埋頭工作的樣子。有人說他是“三西牌教授”(即本科、碩士和博士都是在西南交大學習),也有人說他是“土生土長的土教授”,因為他沒有出國念過一天書,是地地道道中國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專家。
18歲,翟婉明從江蘇靖江考入西南交大。上學的旅程,他記憶猶新:“第一次從老家坐火車,遇到寶成鐵路塌方,火車繞道昆明,一繞便是三天四夜,身上的錢沒帶夠,真是饑寒交迫。”這讓他下定決心,投身中國鐵路建設,改變中國落后現(xiàn)狀。
31歲,他破格晉升為教授,成為當時鐵路系統(tǒng)最年輕的教授。他在國內外率先提出并創(chuàng)建了“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新理論,開創(chuàng)了鐵路大系統(tǒng)動力學學科新領域。他建立的“車輛—軌道統(tǒng)一模型”,位列本領域四大國際代表性模型,被稱為“翟—孫模型”。他構造的適合于大系統(tǒng)動力分析的快速顯式數(shù)值積分方法,在國際上被稱為“翟方法”,相關的理論、方法與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我國鐵路6次提速、重載運輸及高速鐵路工程領域,解決了一系列工程技術難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jīng)濟效益。
科研強,教學也強。多年來,翟婉明一直致力于軌道交通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他說:“培養(yǎng)國家重點工程領域急需的高層次專門人才,是我們從事本專業(yè)領域研究的大學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當今我國軌道交通事業(yè)蓬勃發(fā)展,需要一大批高端人才,這是實現(xiàn)‘中國高鐵走出去、引領世界’的必要前提。”
把科研成果體現(xiàn)、反饋到教學中去,是翟婉明一以貫之的做法。他認為,“用科學研究反哺教育教學,不僅可以帶動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提高育人質量,而且可以有效推動專業(yè)教育發(fā)展。”圍繞自己研究創(chuàng)建的新理論,他親自撰寫教材,開發(fā)出獨有的碩士生課程《車輛—軌道耦合動力學》、博士生課程《鐵路大系統(tǒng)動力學理論》。這兩門課程設立20年了,但每一次授課都會有新變化,因為翟婉明會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第一時間用于教學中。他的課常常一座難求,相關專業(yè)的同學紛紛慕名“蹭課”。
想成為翟婉明的學生并不容易。“我的學生一定要學習態(tài)度端正,沒有功利心,要有更高的理想追求。”翟婉明嚴肅地說,“沒有端正的態(tài)度,就不會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很難長時間專注研究。坐不得冷板凳,靜不下心,就干不出成績。”
在重大的科研實踐中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是翟婉明帶學生始終堅持的方向。他認為科學研究是教學的一種特殊形式,本身就有育人作用,尤其對于研究生教育更是如此。陳兆偉跟著翟婉明讀了兩年博士,已經(jīng)承擔了“973”項目的課題。他拿出自己的第一篇論文,上面被改得“一片紅”。“這是翟院士親自修改的,我一直保存著。學生的第一篇論文,他都要修改好幾遍,要求嚴格按照科學規(guī)范表達。我們都把這修改稿珍藏起來了。”陳兆偉說。
獨特的教學方法加上嚴格的培養(yǎng)要求,翟婉明的學生的口碑特別好,很多用人單位慕名來“搶”。他的碩士研究生郜永杰,30多歲就在中鐵四院擔當重任,負責京滬高鐵軌道總體設計。如今他指導的很多學生在軌道交通領域獨當一面,有的還成為教授博導,也開始帶研究生了。
當選院士之后,翟婉明更忙了。但是只要有中學、大學請他做講座,他一定擠出時間去。江蘇的靖江中學、成都樹德中學、成都外國語學校、交大附中等中學還有近十所高校都留下了他的身影。“這是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他說,“我想把我的經(jīng)歷和思考傳遞給他們,激發(fā)他們對知識的渴望。這種啟蒙甚至比傳授專業(yè)知識更重要。”
“教師是美麗的職業(yè),我很享受這樣的職業(yè)。學生是老師的延伸,他們在工作中開拓,投身大交通事業(yè)是我最欣慰的事情。”翟婉明動情地說。(本報通訊員 田紅 本報記者 危兆蓋 練玉春)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