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前身為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成立于1980年),以地震監(jiān)測、地震預測理論方法與觀測技術為主要研究領域,負責全國地震分析預測科學技術集成的研究工作。地震預測研究所涉及的學科領域有地震學、構造地質學、大地測量學、地球化學、空間電磁學、遙感科學技術、儀器科學技術、計算科學技術等,以多學科的滲透、融合為特色,是我國唯一以地震預測理論及方法為研究對象的國家級地震科學研究所。
研究所現有專業(yè)技術人員131人,含正高級31人、副高級62人。研究所現為地球物理學、構造地質學兩個學科的碩士研究生培養(yǎng)單位,有碩士研究生導師48人,博士研究生導師8人,在讀研究生61人。地震預測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下簡稱工作站),于2018年10月經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社部函[2018]127號)批準設立。
自2004年以來,研究所承擔國家發(fā)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科工委(局)支持的科研項目14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42項(其中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5項、三等獎10項)。研究所科技人員以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單位發(fā)表研究論文1061篇,其中SCI收錄論文近300篇;獲國家發(fā)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26項。
201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暨第四屆大陸地震會議上,中國政府向世界宣布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實驗場集野外觀測、數值模擬、科學驗證及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為一體,在川滇地區(qū)開展“從地震破裂過程到工程結構響應”全鏈條研究和大陸型強震系統研究。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作為實驗場的牽頭單位,負責實驗場建設的組織協調實施和日常運行管理。
二、招收條件
1.在國內外新近(近3年)獲得或即將(已通過博士學位答辯)獲得博士學位,年齡一般在35周歲(含)以下;
2.品學兼優(yōu),精力充沛,具有領導力的領軍型科技人才;
3.能夠保證在站期間全職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4.進站研究計劃需與合作導師的科研課題或者研究專長相關。
三、相關福利待遇
博士后研究人員在站期間,享受與同崗位職工相同的福利待遇、社會保險,其他方面按國家相關規(guī)定執(zhí)行。
研究所為在站博士后人員提供住房條件,房租由研究所承擔。
四、申請手續(xù)及提交材料
申請人須先與合作導師聯系溝通,經合作導師確認同意后,向工作站提交以下材料;
1.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博士后申請表(見附件);
2.個人簡歷
包括個人履歷、博士論文和所從事科研工作簡介、主要學術成果、本人特長、對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設想、已發(fā)表論文和著作目錄等;
3.兩位相關學科領域專家(含本人博士生導師)的推薦信;
4.博士學位論文、學術著作、已發(fā)表的主要論文復印件(各二份);
5.博士學位證書復印件(所在單位人事部門蓋章或學位授予單位蓋章或學位部門的證明(二份);
6.答辯委員會對博士論文的評語(蓋章)、獲獎證書復印件(蓋章);
7.委托培養(yǎng)、定向培養(yǎng)、在職工作身份申請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應提交其委托單位、定向培養(yǎng)單位、工作單位同意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的證明材料(包括脫產證明);
8.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留學人員,提交由我國駐外使(領)館出具的留學證明和教育部的博士學位認定證明。
以上材料,恕不退還。
五、選拔原則
博士后研究人員的選拔實行公開選拔,平等競爭,擇優(yōu)錄取的原則。由工作站組織專家進行面試答辯審核,嚴格審核申請者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對申請者的思想品德和身體狀況等方面進行綜合考察,確定本年度博士后研究人員招收名單。
六、聯系方式
通訊地址:北京市海淀區(qū)復興路63號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人才資源部(工作站博管辦)
郵政編碼:100036
聯系人:張老師
聯系電話:010-88015665
電子郵箱:rsjyc@ief.ac.cn(郵件標題注明:應聘崗位+畢業(yè)院校+本人姓名 )
研究所主頁:http://www.ief.ac.cn/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