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好改革試驗田
人物:王曉東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王曉東近照
“這里是開展科學研究的一個絕好的成功嘗試。世界上沒有任何其它研究所能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在國際科研領域占據如此重要的席位。研究所的成功發(fā)展,是對研究所初建階段財政撥款的超值回報……”
這,是2008年12月,由1名諾貝爾獎得主、6名美國科學院院士、2名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和1名法國科學院院士組成的國際科學指導委員會,對3年前掛牌成立的北京生命研究所(英文簡稱NIBS,以下簡稱北生所)的評估結論。
坐落在北京昌平生命科學園內的北生所,是由科技部會同中編辦等七部門和北京市政府聯手組建的一塊科技改革試驗田,擔負著特殊的歷史使命:不僅要建設世界一流的研究所,更要探索出先進的現代化研究所的管理機制。
北生所的掌門人,是現年49歲的王曉東博士。他1985年赴美留學,2001年任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yī)學中心生化系講席教授,次年成為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研究員。2004年4月,41歲的他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20多萬留美人員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
“作為一名華人科學家,無論走到哪里,無論有多大成就,祖國還是祖國。”2003年4月,他與耶魯大學教授鄧興旺博士受聘擔任北生所共同所長;2010年10月,他辭去在美國的職位,全職回國擔任北生所所長,全心經營這塊肩負眾望的試驗田。
作為科技體制改革的先鋒,所遇到的困難可以想見。對此,王曉東哈哈一笑:“與北生所取得的成績相比,這些困難都算不了什么。”
的確,北生所成立至今的成績單,足以令他欣慰:目前該所已擁有27個實驗室和11個科研輔助中心;邵峰、張宏、朱冰、王曉晨、高紹榮……這些回國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博士、博士后,如今已成為各自領域的知名科學家,平均年齡不到40歲;截至今年8月,他們僅在《自然》、《科學》、《細胞》三大國際頂尖科學刊物上就發(fā)表論文近30篇,在國內同類研究機構中遙遙領先;在今年2月榮獲“首屆霍華德—休斯醫(yī)學研究所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的全球28名獲獎者中,有4名來自北生所……
更讓王曉東驕傲的,是北生所“無為而治”的運行機制和追求卓越的創(chuàng)新文化。在這里,沒有一個有行政級別的“官兒”,實驗室經費固定、學術完全自由;在這里,每5年進行1次國際同行評估,通不過的自動走人;在這里,大家看重的是原創(chuàng)性成果,誰在權威雜志發(fā)了一篇高水平文章,大家就是口頭祝賀一下,第二天就沒人提了;在這里,大家夢想的是為人類文明寶庫和國家百姓健康做出自己的貢獻,沒有人想著評院士和各種獎項……到過北生所的人都會感慨:這里真安靜、干凈!
“所以我這個所長很輕松,除了到海外招聘人才、每周召集學術討論,就沒有其他雜事操心了。”王曉東笑著說。
實際上,他并沒這么逍遙:與其他研究人員一樣,努力在科研的一線……“實驗科學對腦力體力要求很高,三天不做,自己知道;三月不做,老師知道;三年不做,就只有上帝知道了。”為此,他給自己立下規(guī)矩:每年出國開會盡量不超過兩次,每周工作不少于6天;貒@幾年,他的實驗室已在細胞壞死機理等研究上取得諸多進展。
當然,外表樂觀的王曉東心里也有壓力。“北生所凝結著許多領導和部門的希望,這些年一直得到大家的關心和支持,我們絲毫不敢懈怠。”他告訴記者,北生所正在兩條線上前進:一是優(yōu)化、凝練科研目標,力爭在原始研究上有更大發(fā)現;二是向成果轉化延伸,力爭在新藥研制和重大疾病防治上有所突破。“當然,后者的難度更大,所需的時間更長。”
“先向你預告一個好消息。”王曉東興奮地說,“我們的李文輝研究員在乙肝病毒感染細胞機理上取得重大進展,其成果很快就會發(fā)表。這一原創(chuàng)性發(fā)現,將為肝炎和肝癌防治帶來新突破,會是一項中國科學家對人類健康做出的貢獻。”
“你要知道,李老師過去5年只發(fā)了一篇小文章,但從沒有人懷疑過他的工作。”他說:“這就叫追求卓越、十年磨一劍。”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