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學者”的設立,是山西省高層次人才計劃的一大突破。計劃的實施為我省帶來了哪些新思考
閱讀提示
山西首批“三晉學者”已經確定,我省共有16人成功入選,他們將享受我省首次以政府名義對高層次人才的津貼支持。從“長江學者”計劃開始,各省都陸續(xù)實施了學者計劃,此次“三晉學者”評選活動在高層次人才計劃方面有著怎樣的意義?
一問:高層次人才待遇到底有多高
“三晉學者”的設立,是我省高層次人才計劃的一大突破。據介紹,1998年教育部開始實施“長江學者”計劃,之后,全國陸續(xù)有20多個。ㄊ、自治區(qū))相繼跟進,實施了相應的人才計劃。比如,安徽省1999年啟動“皖江學者”計劃,湖北省2000年啟動“楚天學者”計劃,江西省和河南省也于2007年分別啟動 “井岡學者”計劃和“中原學者”計劃……“截至2010年,在中部六省中,只有我省尚未實施。”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2011年,省教育廳、人社廳、財政廳、科技廳聯合制定了《山西省 “三晉學者”支持計劃實施辦法》,開始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è)實施。
“三晉學者”在高層次人才的待遇上實現了突破。“‘三晉學者’支持計劃相比國內同類型的人才計劃,在強度和力度上都要更大。”山西大學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殷杰告訴記者。
按照規(guī)定,我省評選的“三晉學者”分為一級崗和二級崗,其中,一級崗每人每年崗位津貼40萬元、一次性資助科研經費500萬元;二級崗每人每年崗位津貼20萬元,一次性資助科研經費200萬元。“‘三晉學者’支持計劃特聘教授崗位津貼在省級人才計劃中都是比較高的。多數省份的崗位津貼在10萬元左右,‘長江學者’也是今年剛調整為20萬元。”省教育廳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處處長鄭湘晉介紹。據了解,各高校和企業(yè)對入選人員還制定了相關支持和配套政策。
“‘三晉學者’支持計劃對我省高校穩(wěn)定、積聚高層次學術領軍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不少高校及業(yè)內人士連聲稱贊。
“評選面向一線人員設定的,高校副校級以上等領導不得申報。目的是支持和鼓勵廣大專家、學者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科研上。首次評選時高校報上來15人,全評上了,公示期間幾乎沒有不同聲音,特別是在學術方面。”鄭湘晉介紹說。
二問: 怎樣吸引更多人才入駐本土
首批評選出的16名 “三晉學者”特聘教授(專家)中,高校占了15名,企業(yè)1名。入選人員中,人文社會科學3人、理科5人、工科8人;50-55歲3人、40-49歲11人、40歲以下3人。
他們幾乎都是我省本土成長、培養(yǎng)的人才。太原理工大學電氣與動力工程學院院長宋建成教授本科就讀于原山西礦業(yè)學院,后在英國取得碩士學位,在西安交通大學讀完博士,多年來一直在山西工作。宋建成說:“搞科研必須有可持續(xù)性。穩(wěn)定的科研團隊和研究方向是產生重大科研成果的保證。”
“三晉學者”計劃的實施,作用立竿見影。
記者在調查中聽到一個小故事:在“三晉學者”支持計劃出臺之時,省外某高校正向我省高校一學術帶頭人伸出“橄欖枝”,并準備為其申報該省的學者計劃。“三晉學者”支持計劃的出臺,讓這位學術帶頭人不再猶豫,而是踏實留在山西工作。
“這些年山西高校流失的人才太多了。”每每提及相關問題,不少高校負責人都痛心不已。“那些有區(qū)位優(yōu)勢和經濟優(yōu)勢的省市,像浙江、天津、江蘇等,都是學校人才流向的重點區(qū)域。流失出去的都是學科帶頭人、學院院長等,在學術界很有影響。”
“‘三晉學者’支持計劃給我省高層次學術領軍人才打了一劑強心劑,有利于穩(wěn)定和吸引學術領軍人才。”宋建成說。
按照設計,我省將用10年左右時間,設立78個“三晉學者”特聘教授(專家)崗位,其中高校60個,科研院所和大型企業(yè)18個。“評選嚴格按條件進行,寧缺勿濫。”鄭湘晉說。他同時擔憂:“高校此次入選的15人是我省多年積累的,2013年預計達到條件的只有3—4人,今后僅靠高校自身產生人選可能難以完成任務。”
“下步的工作重點是充分利用‘三晉學者’支持計劃的政策優(yōu)勢,引進更多人才。”鄭湘晉說,“各高校不能停留在有什么人才做什么事情的階段,而要考慮山西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和企業(yè)需要,有人才就上,沒有人才吸引人才也要上。”
三問: 良好的學術環(huán)境誰來營造
“對于高層次人才來說,他們更重視自己的學術生命,吸引他們的首先是好的學術環(huán)境,包括團隊、平臺等。所以,一個完整的人才鏈條應包含三個層面:帶頭人、團隊和平臺。”省教育廳科技處負責人表示:“‘三晉學者’支持計劃屬于人才隊伍建設,人才之上還有一個團隊——現代科學研究靠單打獨斗已經不行了,必須團隊作戰(zhàn);要搞好團隊建設,又離不開重點實驗室、研究基地、技術中心等平臺。”
據調查,目前我省高校在人才建設方面,包括省教育廳的青年學術帶頭人、中青年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和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省科技廳的重點實驗室和從2012年開始評選的省級創(chuàng)新團隊等。但“多數項目的支持力度都不大,特別是創(chuàng)新團隊和重點實驗室的支持力度遠遠不夠。”
“從青年學術帶頭人到中青年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再到高校創(chuàng)新團隊,這是一個連續(xù)、遞進的過程。2012年底三個層次的數量分別為260名、67名和23個。”高校專家學者對省教育廳的這一設計予以認可,希望“三晉學者”支持計劃有延續(xù)性,如果入選人員做出了比設定任務和目標更大的貢獻,應繼續(xù)支持。
更重要的是,“目前所謂的人才計劃,基本都是人才支持計劃,即做出成果之后的獎勵與鼓勵,但最關鍵的應是如何源源不斷地培養(yǎng)人才。”有學者表示,大部分科研人員都是默默工作,“三晉學者”雖處于這個群體金字塔的頂端,但也是從中產生的。“要不斷地給這片‘土壤’施肥、澆水,水分充足,營養(yǎng)豐厚,苗自然會茁壯成長。山西這塊土壤不能變,但可以通過不斷施肥、澆水改良土壤,幫助禾苗更好地生長。”宋建成說。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