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0月2日諾貝爾獎各大獎項陸續(xù)頒布以來,關于諾獎的方方面面就成了線上線下、各大媒體熱議的話題。我報盤點了近5年來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的獲獎者和獲獎成果,看看諾獎究竟更加垂青于誰。
基礎or應用?
諾貝爾獎更青睞基礎研究還是應用研究?
梳理近5年的諾獎獲獎成果,可以看到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物理學獎這兩大獎項,都是4屆頒給了基礎研究,1屆頒給應用研究。獲獎的應用研究分別是“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蛔蟲感染新療法”(2015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藍色LED管(2014年物理學獎)。
相比之下,以“不務正業(yè)”著稱的化學獎對應用研究似乎更友好些——5年中有兩年頒給了不同類型的顯微鏡。
看來,近幾年諾獎似乎更偏愛給學科帶來深刻改變的基礎研究,特別是一系列微觀層面的機制研究格外受寵。而“顯微鏡們”頻頻獲獎,或許是因為它們有力推動了學科向更精深之處發(fā)展。
東方or西方?
在極具“諾獎特色”的黑、藍、黃三色人物畫像中,西方面孔仍然占據壓倒性比例(約83.7%)。在為數(shù)不多的東方人中,除了2015年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中國女性屠呦呦,其余幾乎都是日本科學家。
5年間,問鼎諾獎的日本學者多達6位(2014年物理學獎得主中村修二為日裔美籍學者),獲獎人數(shù)僅次于諾獎“超級大國”美國。
不過,在人們感嘆日本科學家的諾獎佳績時,2016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卻指出,近年日本獲獎研究成果主要歸功于上一輩科學家,反映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科研水平,日本的科研現(xiàn)狀不容樂觀。
陳年or新鮮?
引力波探測強勢奪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雖是意料之中,卻也令人振奮。因為從去年2月LIGO宣布探測到引力波至今,也才僅僅過去了20個月。這樣的獲獎速度在諾獎中并不常見。
相比之下,獲得今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3位科學家分離出周期基因,已經是33年前的事情了;而獲得今年化學獎的冷凍電鏡,則經歷了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的漫長跋涉,在2013年實現(xiàn)了重大技術突破。
縱觀近5年諾貝爾獎獲獎成果,大多還是數(shù)十年“陳釀”。真正能稱得上“小鮮肉”的,恐怕只有引力波。值得一提的是,獲得2013年物理學獎的成果——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理論預言,其實早在1964年就由獲獎科學家提出了,但是直到2012年,才有實驗室發(fā)現(xiàn)了希格斯粒子,證實了這個“年近半百”的理論。次年,這個成果就戴上了諾獎的桂冠。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