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9月13日電 (鄭瑩瑩)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13日在滬召開座談會,紀念中國首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成功發(fā)射60周年。
1960年9月13日,中國第一枚T-7探空火箭在603基地成功發(fā)射,火箭起飛重量700公斤,飛行高度19.2公里。“中國第一個探空火箭發(fā)射場”603基地當時擇址安徽廣德。
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錢學森、趙九章、王希季、錢驥等都曾在603基地留下奮斗的足跡或參與探空火箭的研制。
曾任上海機電設計院總工程師的王希季院士當天雖然未能來上海,但他專程發(fā)來錄音說:“想當年我們都很年輕,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克服各種困難,把T-7探空火箭發(fā)射上去……那個時代真是一個不顧一切、努力奮斗的時代。”
王希季曾在文章里如此描述那段時光:上海機電設計院從各大學調進了幾百名在讀的學生,當時技術人員的平均年齡大概只有21歲,這支隊伍雖然從未搞過火箭,但“初生牛犢不畏虎”,設計的第一個運載火箭所用的推進劑卻是以往還沒有人采用過的液氟、甲醇高能推進劑……我們一邊自己學,一邊給大家上課,一邊設計生產,真可謂“摸著石頭過河”……我們深刻地認識到,要研制一個運載火箭,不能只考慮運載火箭本身,運載火箭只是衛(wèi)星進入太空的大工程系統(tǒng)中的一個系統(tǒng)。另外,我們研制的是中國制造的運載火箭,一切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fā)。
當天在上海的座談會上,少見地迎來了十多位八九十歲的耄耋航天人,追憶昔日“從零開始摸索”的航天時光。
86歲的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原副總經濟師戚南強回憶:當時除了錢學森等專家給我們講課外,我們主要是從國外找些航天的資料及書籍,書籍有的人買不到,于是拆開來,輪流閱讀,可見那時我們對航天知識的渴望。
他還記得,當時有位大學生畫了幅火箭畫,旁邊所配的文字是:今日畫在紙上,明日拿在手上,后天放到天上。戚南強說,“這說明當年我們從事航天的勇氣、信心和決心。”
自1960年9月13日首枚探空火箭成功發(fā)射起,此后的6年時間里,603基地共進行了30多次各種類型和用途的探空、氣象、生物火箭發(fā)射試驗,創(chuàng)造了中國航天史上的多個第一:第一次運用現代控制技術,成功發(fā)射中國第一枚液體燃料氣象探空火箭;成功發(fā)射和回收了中國第一枚高空生物試驗火箭;成功完成了中國第一次電離層探測試驗任務。另外,在成功回收的生物火箭試驗中,“小豹”和“珊珊”兩只小狗搭載回收成功,飛行高度為70多公里。這些都為中國后來的返回式衛(wèi)星和載人航天工程打下基礎。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黨委副書記馬佳表示,603基地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初期的艱苦歷程,一個甲子已經過去,當初的夙愿已變成現實,今天,我們正在研制中國自己的大型空間站,天問一號探測器正在奔赴火星的途中,回首那段歷史,我們更加牢記航天報國的初心。(完)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