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學生舉報導師 披露院士評選內幕“我怎樣幫導師評上中科院院士”
學生舉報導師,披露中科院院士申報前的籌備細節(jié):一文多投,把已發(fā)表的專著拆分后再在自己擔任主編的學術刊物上發(fā)表,湊足論文數(shù)量;托人尋找“院士推薦人”,并一一上門游說。
中國頂級專家學術著作撰寫中的諸多細節(jié)也得以浮現(xiàn):“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抄襲。數(shù)十幅都是我按照指示從其他書籍上摳下來的,英文說明直接翻中文,沒有注明來源”。
王正敏的另一位學生用“雞毛蒜皮”來形容王宇澄的舉報。他始終認為,這只是利益糾葛下的鬧劇。
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王正敏教授被舉報了,舉報者是他的學生兼前任助手王宇澄。2013年11月8日,王宇澄在北京向中科院遞交了舉報材料,內容涉及論文數(shù)目造假、專著抄襲以及臨床試驗造假等多個方面,并指控王正敏利用不規(guī)范的專著、論文獲得了院士頭銜。
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王宇澄還曾兼任王正敏的秘書,是導師在單位最親密的伙伴。王正敏的傳呼機和個人郵箱都一度交由王宇澄打理。2005年,王正敏以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家的身份被增選為中科院院士。
學生公開舉報導師,而且舉報的對象是院士,這在學術界還是頭一回。近年來,院士評選、資質審查和院士德行規(guī)范一直是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而透過王宇澄對自己導師的舉報,可以管窺中科院院士申報工作的部分細節(jié)。
抄襲與注水
王正敏出版的《耳顯微外科》一書中絕大部分圖片來源于Ugo Fisch教授編著的兩本專著。
王宇澄提供給中科院指控王正敏依靠違規(guī)學術成果當選中科院院士的材料里,最主要的指控,是關于著作抄襲。被抄襲者是王正敏的導師,也即王宇澄的“師爺”Ugo Fisch教授。
王正敏的第一本專著《耳顯微外科》出版于1989年。這本專著中,有一百多幅關于如何實施耳部手術的手繪圖,和Ugo Fisch教授的兩本專著《Tympanoplasty and Stapedectomy: A Manual of Technology(鼓室成形術和鐙管切除術:技術手冊)》和《Microsurgery of the SkullBase(顱底顯微手術)》中的圖片相同。但《耳顯微外科》一書中,并未注明圖片來源,書中參考文獻里,也未提及這兩本書。
南方周末記者翻閱3本書對比發(fā)現(xiàn),王正敏出版的《耳顯微外科》一書中絕大部分圖片來源于Ugo Fisch教授編著的兩本專著。這些被標注為由Ugo Fisch教授和其他合作者手繪的圖案被直接拿來引用。從圖片的形態(tài)來看,僅存在線條粗細和角度等略微差別。
“從嚴格學術規(guī)范上講,大量引用國外的著作而未注明出處均屬于抄襲。”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由上?萍嘉墨I出版社出版的《耳顯微外科》,所涉及的問題不只是抄襲。2005年前后,王宇澄擔任王正敏的秘書,目睹了王正敏為當選院士“湊”論文數(shù)目的全過程。其做法之一,便是將《耳顯微外科》一書的內容,拆分成14篇論文,發(fā)表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上。
熊丙奇認為,像王正敏這樣把自己的專著拆分成多篇論文發(fā)表或者是把一般的文章當做研究性的論文來申報,這和我國的學術評價體系有關系,“評價體系不獨立,過分地追求數(shù)量和檔次這都是不科學的做法。”
據(jù)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由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主辦,創(chuàng)刊于2001年,是一份雙月刊,自創(chuàng)刊起王正敏一直擔任該刊主編。
南方周末記者從王正敏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候選人附件材料》中發(fā)現(xiàn),截至2005年4月3日,王正敏申報院士前,共發(fā)表論文271篇。但其中 有88篇在《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發(fā)表。這88篇“論文”中,除了14篇是從《耳顯微外科》一書摘取之外,還有40余篇文章是作為非研究性文章發(fā)表在“發(fā) 刊詞”、“專家筆談”、“我如何做”等欄目的小品文。
在王正敏當選院士時提供的271篇論文中,南方周末記者發(fā)現(xiàn),其中還有6篇文章屬于“一稿多投”(一篇論文在國內外兩處發(fā)表,在計算學術成果時,卻當成兩篇學術論文)。
“對于院士申請而言,這些問題都是不可饒恕的。”王宇澄說。而在8年前,正是在他的參與和幫助下,王正敏成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但王正敏院士的另一位學生劉政(化名)用了“雞毛蒜皮”來形容王宇澄的舉報。“舉報的是八幾年很老的書了,那個年代知識產權概念很淡漠,科學界出書都東抄一段西抄一段。改革開放后才有了大的變化”;“圈內的人都會覺得舉報內容挺可笑的,上面也查過,沒有實質性問題”。
劉政介紹,王正敏在圈內號稱“東方一只耳”,申報院士的核心材料其實是在“人工耳蝸和內耳細胞損傷修復機制”、“顱底顯微外科”等方面。“大醫(yī)院40歲以上的資深耳科醫(yī)生都清楚,他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師生情”
“我的親屬還幫助他尋找到了兩位院士推薦人。”
王宇澄與王正敏的師生情分開始于1999年。為了深造醫(yī)術,當時31歲的王宇澄離開了南京鼓樓醫(yī)院耳科大夫的職位,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王正敏是行業(yè)里頂尖的專家,我慕名到了上海。”王宇澄說,那時候對導師只有崇敬,只想跟他好好學習技藝。
不過,身擔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科主任職務的導師忙于手術和會議,并不總能見得到。王宇澄的課業(yè)和論文實際上是由“二老板”—導師小組中另一名專家指導的。因為表現(xiàn)優(yōu)秀,王宇澄從碩士生變更為碩博連讀,并獲得了留院的機會。
2003年,王宇澄被聘為王正敏的秘書,負責協(xié)助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當時告訴我,希望我全力幫助他。”
在有王宇澄輔助工作后,2003年開始,王正敏開始寫作他的第三本專著《王正敏耳顯微外科學》,這本書出版于2005年院士增選之前。王宇澄參 與了這本書的出爐過程,負責校對書中一些知識錯誤,并負責圖片編輯。王宇澄說:“那本書中三百多幅圖,兩百多幅都是抄襲。數(shù)十幅圖片都是我按照王正敏的指 示從其他書籍上摳下來的,英文的說明就翻譯為中文,后來成書中并沒有注明這些圖片的來源。”
除了幫導師出版專著,王宇澄當時最緊要的工作就是幫助導師王正敏申報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正敏從1999年開始就已經申報中國工程院院士,申報了三次院士都沒當選。工程院院士重實踐,王正敏申請工程院院士順理成章,這次卻改弦更張,申請重視理論方面的科學院院士。
在原來資料上,王宇澄需要將王正敏新增加的專著、論文和科技獎項添加上去,并掃描裝幀成冊。“他原來有一百多篇論文,第二年提交材料時就有271篇了。”材料準備曠日持久,不過王正敏對他的工作十分滿意,夸獎他裝訂精美。
資料準備工作進行的同時,王正敏也開始帶著王宇澄拜訪院士,爭取推薦。“第一次他和院士們交談,我只是跟過去,后來就我自己去。”王宇澄說,自己的任務不僅是溝通關系,還會帶上能夠體現(xiàn)王正敏學術成果的書籍畫冊,言簡意賅給院士們介紹,說明這些成果的重大意義。
“我的親屬還幫助他尋找到了兩位院士推薦人。”王宇澄說,后來推薦王正敏的院士有7位,5位醫(yī)學學部院士,還有另外2位其他學部的院士。原本,推薦王正敏的院士中有人過世了,推薦人不足,王宇澄有親屬在中國科學院工作,就幫助聯(lián)系了兩名院士推薦人。
2005年12月,經過一段焦急的等待,中科院院士增選名單公布,王正敏順利當選,成為了醫(yī)院唯一一位院士,王宇澄也發(fā)自內心為導師感到開心。 “他是神一樣的人物,我當時根本不會懷疑他的著作有問題。”王宇澄說,直到后來他才發(fā)現(xiàn),當時院士申報材料中存在大量的“水分”論文,甚至是抄襲。
“我?guī)退暾埳狭嗽菏,他卻拋棄了我。”王宇澄稱,王正敏在當選院士后對自己多方為難,導致他在醫(yī)院難以立足,這是他憤而舉報的原因。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