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山東大學、東北師范大學、吉林大學等高校發(fā)生多起論文涉嫌抄襲事件后,3月21日,有媒體曝光安徽大學歷史系一名2007屆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與另一篇曲阜師范大學2006屆碩士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內容高度雷同,從題目到參考文獻幾乎完全一致。
高校論文抄襲事件屢見不鮮,但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被爆出的“抄襲門”事件可謂“登峰造極”:除一個英文單詞外,題目、摘要、關鍵詞竟然一字不差,甚至包括標點符號在內,一字一句都完全一致,這不僅拉低了人們的認知底線,也暴露在學術論文的評定方面存在嚴重漏洞。
實際上,高校對學術論文撰寫有著嚴格的程序。筆者幾年前曾就讀研究生,對此有著切身體會。首先,畢業(yè)生要經過復雜而嚴格的開題環(huán)節(jié),要求對論文的主題、架構等有清晰而準確的邏輯判斷;其次,指導教師要對論文進行反復的指導和修改,不少學生要修改達十余次才能通過。
更為嚴格的環(huán)節(jié)是“查重”,根據安徽大學現行的《學位論文不端行為檢測工作辦法及要求》,畢業(yè)生學位論文須經檢測,論文重合字數比例小于30%且去除引用后重合比例小于10%的論文,視為合格;重復字數比例達到30%或去除引用后重合字數比例達10%的論文,則視為不合格。存在“不端行為”嫌疑的學位論文,須由指導教師責令研究生進行為期一周的修改,修改后的論文檢測結果經專家認定合格后,論文方可送審評閱。
最后是答辯,論文觀點是否經得起檢驗,水準是否達到應有的高度,到底能不能通過,并不是學生自己說得算。需要由來自不同研究領域的多位老師共同“把關”,然后再打分決定學生的論文是否獲得通過。
如果學校嚴格按照學術論文開題、導師指導、評審和答辯程序,畢業(yè)生不可能寫出與別人一模一樣的論文。這說明,一些涉及學術規(guī)范的制度性、程序性規(guī)定在執(zhí)行層面存在嚴重漏洞,相關審查、監(jiān)督機制缺乏有效運行,讓抄襲者可以輕而易舉的鉆空子。
近年來,高校“抄襲門”不斷見諸媒體。筆者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懲治乏力。其實,針對學術不端行為,教育部已出臺了《學術論文作假處理辦法》,對處罰情形、方式都作了詳細規(guī)定,但要讓相關規(guī)定長出“鋼牙利齒”,還要依賴于嚴格執(zhí)行。此外,還應不斷提高抄襲者的違規(guī)成本,比如,可以將抄襲情況計入個人誠信系統,并對其就業(yè)、貸款等行為作出適當限制,讓抄襲者付出必要代價,增強威懾力。
面對層出不窮的“抄襲門”,除了嚴懲抄襲者,我們更需要思考,如何補牢“抄襲門”背后暴露出來的制度漏洞,最大限度地維護學術尊嚴。只有徹底鏟除學術造假、剽竊的生存空間,才能還學術一個清凈的世界。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