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午夜福利视频|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狠狠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网站|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激情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动漫|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大學失意青年教師:或未升副教授被炒或拼命代課

關注微信

大學失意青年教師:或未升副教授被炒或拼命代課

時間:2016-11-09來源:未知 作者:91boshi
   9月28日,北京師范大學青年教授何智因腹壁轉移腺癌疾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年僅35歲,讓同事震驚、唏噓。
 
他的英年早逝,讓被稱為“青椒”的大學青年教師群體,再次回到公眾眼前,持續(xù)引發(fā)關注。
 
“何智的去世也許只是偶然事件,但我們同為高校教師,物傷其類,他今日的死亡,讓我聯(lián)想到我明日的死亡,至少是職業(yè)生涯的死亡。”36歲的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講師夏衍說,人們喜歡把目光停留在最拔尖的一部分,然后用少數(shù)代表全部,實際上,高校青年教師并非“人人風光”。
 
10月20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采訪多名不同高校、不同學科領域的“失意”青年教師。他們自稱因職稱名額有限、所在專業(yè)冷門、晉升機制殘酷等原因,工作多年難以晉升副教授,有的甚至因此被學校解聘。
 
相比于年輕有為、成績斐然、名利雙收的年輕教授,他們說自己工作強度大、晉升壓力大、收入平平,危機感很強。
 
學習國外“非升即走”
 
2015年年底是夏衍評副教授的最后機會。
 
夏衍說,和國內多所知名大學一樣,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實行“非升即走”的政策——講師有為期5年的固定期合同,聘期內評不上副教授,就不會再續(xù)聘。
 
“非升即走”(up-or-out)一詞源起于美國高校的終身教職制度,這一規(guī)則在美國高校得到普遍使用。是指給予新進教師若干年試用期,簽訂短期合同,試用期滿接受考核,通過考核者獲終身教職,反之必須離職。
 
“除非學術實力非常突出,不然我覺得影響投票的因素還有人情、利益、行政需要等。”談及自己所在校園里的晉升副教授投票,夏衍說,“我做夢都想找到一個愿意‘罩著’我的大人物、老教授。”
 
為爭取“人情”,他從緊湊的日程表中擠出時間,替學校里的教授干雜活、寫論文,還積極參與他們的項目和研究組。妻子為他求了“命逢貴人”的佛珠,他天天帶在身上。
 
“但一打開投票的教授會成員名單,我就蒙了,里面的人我誰也不認識。”夏衍說,事后他撥通主任的電話,得知自己只差一票就通過了。在隨后的院長辦公會中,執(zhí)教5年的夏衍被解聘了。
 
但決議并未立即生效,高校教師屬于高穩(wěn)定職業(yè),人事處也很少解聘教師,他們再三研究勞動法、咨詢相關律師,才給夏衍下了正式通知,將2016年3月31號定為離職日期。
 
“好幾次都是差一票就留下了。”夏衍對澎湃新聞說:“我發(fā)表過8篇SCI論文,拿到了200多萬元的科研經(jīng)費,還是沒能留下。”
 
據(jù)他稱,關于“誰升誰走”,國外大學普遍采用“評審制”,對“升”沒有名額限制,只要達到一定水平即可。而國內高校則多采用“名額制”,指標有限,有人升,就有人走。
 
更讓夏衍感到無奈的是,評審教授來自各個專業(yè),無論他們對夏衍的研究領域懂不懂,都有權投票。“讓搞理論研究的教授評搞工程研究的老師,感覺不公平,要不怎么說隔行如隔山。”
 
對于夏衍的經(jīng)歷,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深圳)組織人事處的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講師晉升副教授確實是有一定的比例,但不同學院、學科比例有所區(qū)別,“我們主要按照老師的科研成果來評估,教學也會考察。”
 
“高校制度改革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但‘非升即走’的政策在應該是利大于弊。”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馮倬琳認為,雖然政策看似“殘忍”,但“它代表國內大學在向國外制度學習。”
 
在他看來,如今的高校制度是越來越規(guī)范、發(fā)展越來越好,“一直按一個套路發(fā)展只能越來越僵化,越來越?jīng)]有活力。要建世界一流大學,就要跟國際接軌。”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陳武元對于夏衍的遭遇,也有著同樣的看法,“用5年的時間考察一個人是比較合適的,時間越長,對青年教師更換學校、轉行更加不利。”
 
然而,夏衍說,他帶著被解聘的“污點”四處找工作,直到目前都沒有結果,又缺乏勇氣轉行,如今只能以代寫論文為生。
 
對此,陳武元表示,“非升即走”雖然是個好政策,但需要用明確、成文的契約規(guī)則來規(guī)范,“不能靠人情關系、潛規(guī)則,還要有受理投訴的組織,老師如果對結果有異議,一定要有申訴途徑。”
 
僧多粥少的“職稱名額”
 
相比于夏衍,中央民族大學的秦婉感覺幸運多了,她很喜歡自己的研究領域,也順利加入了大教授團隊,基本每年都能拿到一個項目,屬于夏衍所說的“有人罩著”的青年講師。對于何時能升副教授,沒有“非升即走”、“末位淘汰”壓力的她并不著急。
 
但副教授對她而言,意味著尊嚴和榮譽,是對其學術水平的認可。
 
她說,國內有高校傾向于“選才”而非“育才”、“只愿做揀現(xiàn)成的買珠人,而不愿承擔蚌的角色”,讓許多青年教師深感“孤立無援”。
 
“好大學不缺人才,可能對我們這些年輕講師也并不在意,學校的職稱名額飽和了,2009年至今,全校教學科研崗一共才評了兩個副教授。”秦婉說,她所在的學校,很多主持國家科研項目,且項目排在全國前列的同事,40多歲了仍是講師。
 
雖然秦婉自認與同事相比表現(xiàn)優(yōu)秀,但名額有限,在晉升副教授的講師隊伍里,她還遠遠的站在隊尾。
 
同樣還有一批不著急的講師,是像東北農業(yè)大學青年講師李建軍這一類,“評副教授我這輩子可能都沒希望了,不爭了。”
 
東北農業(yè)大學并沒有苛刻的晉升機制,“我們這邊講師最多可以當11年,到期也不會解聘,只是轉崗到圖書館或者校工會,挺好的。”
 
李建軍說,東北農業(yè)大學雖是一所“211”院校,但他所在的專業(yè)卻有些先天不足,時而傳出停招、撤并的流言,“專業(yè)不夠熱門,招生也就不太順利。”
 
評副教授要求教師發(fā)表一定數(shù)量的論文,但李建軍說,他所在的人文社科并不容易產生新的學術成果。再加上“邊緣專業(yè)”的劣勢,他索性放棄評副教授,安心做講師,等時間到了,就轉到一個輕松崗位,“等著被講臺拋棄。”
 
據(jù)《中國青年報》報道,為提升大學業(yè)績,2003年北京大學曾引入“非升即走”、“末位淘汰”的制度,增加教師晉升壓力。
 
而當時,北京大學人文社科系反對聲非常強烈,認為限時、計量等考核方式不適合人文社科。北京大學教授陳平原也曾在接受學者廉思采訪時說,對于文史哲學者來說,40歲才剛剛開始。
 
“文科出成果很慢,要證明一個人的學術水平,科研數(shù)量也只是其中一方面,如果你真的踏實刻苦,‘十年磨一劍’,那么即使論文數(shù)量不多,在學界也是有話語權的,也可以拿獲獎著作來證明你的能力。”陳武元教授說,學校“副教授”崗位有限,勢必會產生篩選機制,但篩選機制不應是僵化刻板的“數(shù)個數(shù)”。
 
對于高校到底是當“挑珠人”還是“養(yǎng)蚌者”,陳武元教授也有些無奈:“如果用一萬年來辦一所一流大學,我們當然可以關上門好好培養(yǎng)一批講師,把每一個都培養(yǎng)成教授,現(xiàn)在‘兩個百年’的發(fā)展目標已確定。明確的目標、明確的時間節(jié)點,只能讓教師間產生競爭,最后拼出幾個世界一流水平的尖子。
 
他坦言,年輕人想要更多的東西,不能等著“你給我”,而應自己付出更多的努力。“不過學校也不是完全不培養(yǎng)講師,像廈大,每年都把高;究蒲袠I(yè)務費撥給年輕教師,作為他們自由探索的經(jīng)費,這個值得學習。”
 
要教學還是要科研
 
放棄評副教授的李建軍把戰(zhàn)略重心轉移到教學上。他花大量時間耐心備課,唯恐做得不夠好,“有教學型教師,也有教學科研型教師,我喜歡教學生,也能勝任,科研做不了就算了。”
 
李建軍說,他所在的專業(yè)教師本就不多,讀博士、忙科研,不少人不愿分散精力上課,大部分專業(yè)課都由他來負責。
 
“考研、保研成功的學生比以前多了十幾倍,很多都是去了985名校,也算我的一點成績吧。”李建軍將這份工作看得很神圣,他既是教師,又像輔導員,“像雙學位報什么、什么時候找工作,甚至聽話孝敬父母,我都點醒點醒他們。教書育人,不光授業(yè)解惑,更要指明方向。”
 
如今,執(zhí)教5年的李建軍被認為是全系講課最好的幾位講師之一。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他可以輕松自如地掌控自己的課堂,讓學生有所收獲。
 
相比起李建軍,夏衍與學生們則顯得更有距離感,他教課不多,交流更少,“能保證他們順利畢業(yè)就可以。”
 
夏衍說,自己上大學時有教師任務式教學,照本宣科,內容難以下咽,讓他一度對學習失去興趣,后來留學國外,教授帶著學生探索鉆研,他才第一次愛上自己的專業(yè)。
 
那段國外留學的經(jīng)歷讓他總想著自己當老師時,一定要教好學生,但他很快發(fā)現(xiàn),自己要“教學和科研兼顧是幾乎不可能的”,為了完成科研,通過考核,他也開始效仿自己以往最看不起的教學方式。
 
“不過現(xiàn)在學生也越來越不好‘糊弄’了。”秦婉說,課時負擔過重,既要備課、講課,又要忙于科研,自己對教學也是力不從心。
 
但她覺得,現(xiàn)在名校的學生水平也不低,不少學生會將自己看作“消費者”,通過評教制度給出“用戶體驗”,從而影響教師的職稱評定,而教學監(jiān)控也越來越規(guī)范,“很多學校甚至會全程攝像。”
 
秦婉現(xiàn)在每周上14節(jié)課,為了按質按量地完成教學,科研只能熬夜去做,“現(xiàn)在就是希望開校運動會能沖掉幾節(jié)課。”
 
對此,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陳武元認為,高校應該給年輕教師更多科研機會,而不是加重教學任務。
 
“年輕教師講課很難做到深入淺出,往往照本宣科,再加上著急發(fā)論文評職稱,上完課就走人了,對學生課業(yè)上的幫助很少。”他表示,年輕教師應該多做科研,50歲以上的教師則是把課上好,這才是教師的成長規(guī)律。
 
中科院院士王梓坤在接受《光明日報》采訪時也表示,如果不能在職稱評審上向青年教師傾斜很多的話,至少也要給他們學習的機會,這就要規(guī)定青年教師的年課時量,不能讓他們一走上工作崗位就長期超負荷運轉,從而失去了學習進修與從事科研的時間。
 
而對于李建軍這類講課講得好但科研不達標、因此評不上職稱的青年教師們,副研究員馮倬琳建議,在評價教師時應將教學型、科研型、并重型加以區(qū)分,“青年教師的發(fā)展之路各異,無論是立足教學,還是從事科研,都應激勵引導、人盡其才,著力點不同,應該分類評價。”
 
拼命代課被學生轟
 
在承擔高強度教學、科研壓力的同時,收入也成為很多青年教師感覺難以啟齒的話題。
 
依據(jù)北京市統(tǒng)計局曾對北京知識分子分布比較密集的3個行業(yè)的比較分析:金融業(yè)中2013年平均工資達到20萬元/人,教育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工資平均僅為8.5萬元/人,比信息技術從業(yè)者的11.9萬元還少了3.4萬元。
 
而在高校內部,收入差距也非常懸殊:2012年社科文獻出版社曾出版《北京社會發(fā)展報告》,對11所北京市屬院校、7所部屬院校進行問卷調查。
 
調查顯示:2010年,教授總收入最低為4.95萬元,最高為79.7萬元;副教授年收入最低為2.8萬元,最高為67.1萬元;講師最高為57萬元,最低只有2.2萬元。
 
與此相對的是,根據(jù)CRIC(中國房產信息集團)數(shù)據(jù)整理顯示,深圳、北京的2015年商品住宅成交均價分別為34474元/平方米和27725元/平方米。
 
“有時會有點不服氣,苦讀20多年,成績還那么好,起碼得把本給賺回來。”如今月薪7000元左右的夏衍承認自己對收入有很高的期待。問及怎樣才算“賺回本”?他思索了一會兒答道:“有車有房,有妻子孩子,父母病了有錢治病,活得體面點。”
 
夏衍說,他曾一度對學校嚴格的報銷政策很不屑,覺得不尊重學者。“好像我們隨時要卷款逃跑似的。”而他曾堅信知識分子不會因為錢做不光彩的事。
 
“現(xiàn)在才知道沒什么不光彩的,老師也是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為了生存,有時這點臉皮算什么?”夏衍說,生存的壓力,壓倒了他的骨氣。
 
對29歲的李建軍而言,收入也是一塊心病,他清楚記得,剛工作時,每月工資只有2000多元,現(xiàn)在漲到了4000多元。為了結婚、買房,其他師資不足的院系請他當兼職授課,他來者不拒,課程表從周一排滿到周六。
 
但李建軍對其他專業(yè)課程并不熟悉,也沒有精力備課學習,他開始效仿自己曾經(jīng)最看不起的一類教師:講講故事,念念課本,有時抱怨一下戀愛煩惱,一堂課45分鐘很快就過去了。
 
在代課院系的一次“民意調查”中,被系主任寄予厚望、以往“講課非常棒”的李建軍幾乎是被學生們趕出了教室。
 
“除了點名、念課本,就是自我吹噓,把自己從小到大的經(jīng)歷,尤其是成績表從頭說到尾。”有學生站起來激動地說,“我們不是想抨擊哪位老師,實在是我們花了一學期時間,一丁點東西都沒學到。”系主任和李建軍面面相覷,現(xiàn)場尷尬而窘迫。
 
“我知道自己沒有多余精力,又舍不得課時費。”李建軍說,他和女友工作多年,卻連看場電影都要定鬧鐘起床搶便宜票,“學生時代省吃儉用覺得理所當然,現(xiàn)在卻越來越感到痛苦和羞愧。”
 
而他不敢把這些情況告訴家里,“父母都是農民,他們對我的工作特別滿意,聽著好聽,在村里很有地位。”
 
當上講師后,已經(jīng)快到30歲的秦婉本以為能穩(wěn)定下來了,男友卻提出了分手,“他本來覺得高校教師清閑、顧家,沒想到我又忙又大齡,有時間都要寫論文。”
 
她無奈地說:“分手也好,沒評上副教授我也不敢生孩子。社會要求女性兼顧家庭和事業(yè),但學校的標準和要求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降低,如果不努力,就會逐漸被邊緣,然后淘汰。
 
從公寓往返學校要5個小時,工作越來越忙,為了節(jié)省路上時間,秦婉把家搬到了學校附近,“工資每個月到手8000元左右,學校旁邊最便宜的一居室每月租金也要5000元,現(xiàn)在就是靠家里支援。”
 
對于他們的情況,教育學者熊丙奇說:“高校貧富差距很大,一些難以獨立獲得課題、沒有科研成果、沒有企業(yè)兼職的年輕講師,日子確實會很艱難。”
 
他表示,我國高校教師薪酬通常采用“工資+獎金+津貼”制度,工資部分很低,而獎金和津貼要靠教師從研究、教學中掙出來。“有的高校,博士畢業(yè)的講師,月收入全部加起來只有2000多元,就是在北京、上海一線城市,月收入不到3000元的大學青年教師也不是少數(shù)。”
 
他認為,在薪酬體系方面,國內高校應借鑒國外大學,實行年薪制,取消科研提成等不合理的制度,實行“陽光工資”。
 
“從近年的實踐來看,科研提成制造了科研經(jīng)費黑洞,使科研成為某些學者致富的手段,調查顯示,只有40%左右的科研經(jīng)費真正用于科研。”他表示,高校應要取消行政對學術資源配置的主導權,依照學術標準、學術規(guī)則配置學術資源,而不是大搞權學交易。
 
對外經(jīng)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廉思在他所著的《工蜂:大學青年教師生存實錄》一書中曾披露:感覺“壓力大”的受訪青年教師總比例達到了72.3%,科研任務、教學任務、家庭經(jīng)濟收入則是他們背負的“三座大山”。
 
他將青年教師比作“工蜂”:工蜂一生都在采蜜,而知識分子一生都在工作。工蜂是蜜蜂中最累的,知識分子也是學術體制中最辛苦的,他們常常以數(shù)倍于雄蜂的數(shù)量擔負整個蜂群的勞動。
 
(夏衍、李建軍、秦婉皆為化名)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