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无码午夜福利视频|日韩国产高清一区二区|欧美老熟妇XB水多毛多|狠狠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精品露脸网站|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视频|激情性无码视频在线观看动漫|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

您的位置: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 新聞資訊 > 人才工作 >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yīng)該掙多少錢

關(guān)注微信

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教授應(yīng)該掙多少錢

時間:2017-08-01來源:未知 作者:91boshi

■郭英劍

幾天前,《泰晤士高等教育》網(wǎng)站刊發(fā)了英國一位匿名大學教授在自己博客上的網(wǎng)文《學者掙得太多了嗎?》,該文呼應(yīng)了前一段在國內(nèi)網(wǎng)上流傳的《中國大學老師到底有多窮?》一文。兩篇文章都在談大學教師的工資收入問題。

在美國,私立高校的工資收入都不對外公開。但公立高校教職工和管理人員的薪水則完全公開透明。但我們知道,在西方文化中,薪水就像年齡一樣被視為禁忌話題,大家都不公開涉及。在中國,知識分子恥于談錢也是傳統(tǒng)。但今天,這些傳統(tǒng)文化都在日漸消失。其中的道理很簡單,知識分子作為普通人,同樣需要首先獲得生存權(quán),然后才能發(fā)揮其社會作用與價值。

當今世界,人們已經(jīng)越來越傾向于采用收入高低這一市場價值作為標準,去反映和衡量一位學者的學術(shù)與社會價值,雖然事實并非完全如此。而且,一位學者的學術(shù)與社會價值也不能完全由收入高低來體現(xiàn),但毋庸諱言,在現(xiàn)今這個全球化和高度物質(zhì)化的時代,采用高薪聘請的方式,早已成為各個國家、各個高校打動和吸引優(yōu)秀人才的重要手段。由于信息日趨公開化,加上傳播途徑的多元化與近乎同時的傳播速度,各國大學教師工資收入的公開化也已經(jīng)成為一種趨勢。這就為人們了解具體情況提供了可能。

實際上,對大學教師薪水的高低、變化、差異以及男女是否同酬等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考察和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成果往往會公之于眾,從而引起政府有關(guān)部門與社會各界的關(guān)注與討論。這對于促進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有著積極的作用。

英國大學教師收入幾何

在這位化名為沃勒的網(wǎng)文中,他披露了自己的年薪收入為48327英鎊。

英國BBC在2016年的一份調(diào)查顯示,英國一位全職中產(chǎn)階層人士的年收入平均為24744英鎊。如果其配偶的收入差不多,那么,這個中產(chǎn)階級的家庭收入大體上是43592英鎊。如此說來,沃勒的收入水平是很高的。

沃勒在文章中介紹自己說,他現(xiàn)年42歲,從2008年起入職,在一所大學擔任全職工作。剛?cè)肼殨r,自己32歲。但在此之前,他花了很長時間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同時還在6個不同的領(lǐng)域中擔任按小時計算薪水的講師,時間長達八年之久。而他在攻讀博士期間,每年有6000英鎊的獎學金。

他說,想到很多非常優(yōu)秀的人申請工作而不得,自己感到很幸運。當然,在這份幸運背后,自己也付出了代價。比如,因為競爭太激烈而從來不敢跟雇主或高校講價錢。

那么,對于自己的薪水他自我感覺如何呢?他說自己感到富有,因為眾所周知,英國人在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資才27600英鎊。自己所生活的地區(qū)非常貧窮,與其他大城市有著更大的差異。因此在這里他就感覺自己是個富人。

但是,他也提到,自己身為中產(chǎn)階級,同時是一位白人男性,因此才能夠得到這樣高的薪水。如果這三項條件中缺了任何一個,他的工資收入都會急劇下降,更不要說三項都缺乏了。但即便如此,與其他行業(yè)相比,作為學者的工資收入還是落后的。這讓他感到有些苦惱。

該不該為學者的成長經(jīng)歷買單

沃勒提出,自己是花了很多年(包括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時間才走到了今天。在獲得工作之前,自己除了獎學金和努力打工所掙的生活費之外一無所有,而且那時感到前途渺茫,對于未來能否得到一份工作心懷忐忑。而這一切的努力,都只是為了獲得能夠進入學術(shù)圈的資格證和所需要的學術(shù)資歷。那么,自己在未來所獲得的薪水,是否也應(yīng)該反映自己多年的努力和付出呢?

這話聽上去有些荒唐,但仔細想想,也并非沒有道理。比如一名運動員,在沒有取得突出成就或者成名之前,自然無人問津,窮困潦倒或許是常態(tài),但一旦進入賽場取得好成績,那么,其高收入自然是對過去付出的勞動和心血的一種回報。很多人的收入之高,可以保障其在退役后的后半生衣食無憂。

令沃勒感到有些黯然神傷的是,在自己的工作合同中,雖然有每周工作多少小時的限定,但實際上每年都會超出這個時間限定。更不要提作為教師在工作中所付出的情感了。大學教師不僅是教學與科研,還要為學生包括同行提供智力、文化和情感上的支持,而這些都難以用時間和金錢去衡量。由于教師和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那種密切的關(guān)系所在,合同之外的這些勞動和付出是從來不會得到承認的。

雖說如此,他還是經(jīng)常告誡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己要比周圍有些人的經(jīng)濟狀況強多了,以此安慰自己。無論如何,沃勒都感到自己是幸運的,他不指望自己多么富有,只要有安全感就足矣。

然而,就世界范圍而言,大學教授們的工資能夠給他們帶來安全感嗎?

世界各國高校教授工資收入比對

早在五年前的2012年,英國著名的跨國出版社羅德里奇所出版的題為《教授薪水:工資與合同的全球性對比》一書,就對如下問題進行了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nèi),教授的工資如何?最優(yōu)秀的人才能否被吸引到學術(shù)圈?在全球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哪國大學的薪水最誘人?哪些又位列最后?

在美國波士頓學院研究人員奧特巴赫的帶領(lǐng)下,他們以世界上28個國家的公立大學為研究目標,既讓我們看到了當今世界范圍內(nèi)的教授收入的狀況,也在數(shù)據(jù)分析的基礎(chǔ)之上,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見。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對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情況進行對比研究的著作。

要進行工資收入比對,并非易事。牽涉到標準、貨幣、價值、各國不同情況等諸多因素。奧特巴赫將全部的收入都以美元來換算,使用了基于美國物品的購買力的平均指數(shù),還與各國GDP人均收入掛鉤,對一國學者的收入和其他行業(yè)人員的收入進行對比。他們的調(diào)查最終落實在這樣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上:大學教授的工資收入“能否達到支撐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生活標準?”

上述研究排出了一個列表,大學教授收入排在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加拿大、意大利、南非、印度和美國;排在后五位的則是哈薩克斯坦、埃塞俄比亞、中國、俄國和亞美尼亞。

根據(jù)上述標準,就購買力而言,中國新入職的大學教師月收入為259美元,排在末位,比亞美尼亞或者埃塞俄比亞都低,前者為405美元,后者則為864美元。在加拿大,新入職教師平均月薪為5733美元,一位教授的平均月薪則為9485美元。在美國,新入職人員的月薪平均為4950美元,而教授的平均月薪則為7358美元。但美國落后于很多國家,包括意大利(9118美元)、南非(9330美元)、沙特阿拉伯(8524美元)、英國(8369美元)、馬來西亞(7864美元)、澳大利亞(7499美元)和印度(7433美元)。

當然,不能單純看購買力。比如,埃塞俄比亞教授的平均月薪僅為1207美元,排在倒數(shù)第四位,但與其國家的GDP人均收入相比,這一收入水平則極高,是該國人均收入的23倍。而美國、德國或澳大利亞的大學教授的平均收入也才不過是該國GDP人均收入的2倍。這就說明,在埃塞俄比亞,大學教授極受重視。

奧特巴赫也考察了學校類型不同所造成的教師收入的不同。比如很多國家頂尖的研究型大學的教授,收入要高于那些教學型高校中的教授,其間的收入差距不小。實際上,后者人數(shù)眾多,且占據(jù)了學術(shù)圈的大多數(shù)。

“人才流失”國家與“人才引進”國家

當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實力已經(jīng)成為各國創(chuàng)新與強盛的源動力。為此,各國政府與管理者,都在思考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才能不斷擴大并強化高等教育的規(guī)模與體制,以達到提高經(jīng)濟快速增長的目的。奧特巴赫的研究團隊發(fā)現(xiàn),當今世界已經(jīng)越來越走向兩極化,可以分為“人才流失”國家和“人才引進”國家,而那些人才資源豐富的國度還在從人才匱乏的國家吸納人才。

該研究顯示,大學教師收入低的國家最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以俄羅斯為例,在被調(diào)查的28個國家中,俄羅斯是教授收入唯一低于國家GDP人均收入者,僅達到人均收入的60%。因為工資收入較低,有教授不得不到私立學;蛏虡I(yè)學校去代課以貼補家用。在哈薩克斯坦,大學教授的收入僅是同類行業(yè)人士收入的一半。

為此,加拿大一家高等教育研究機構(gòu)負責人阿舍爾指出,俄羅斯政府一直想知道他們?yōu)槭裁礋o法挽留住自己的科學家,F(xiàn)在,這一疑問得到了解答,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政府支付給學者們的工資太低了。阿舍爾說,這個問題真不復(fù)雜,但你會發(fā)現(xiàn),總是有很多政府在這上面稀里糊涂,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當然,他們究竟是真糊涂還是假糊涂,人們不得而知,但凡是人才流失嚴重的地方,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所大學,學者們、教授們的工資收入低,是一個難以回避的事實。該書作者甚至對一些西方高等教育強國也提出了警告。像日本、德國、以色列和美國的薪水,現(xiàn)在也都難以吸引到優(yōu)秀的青年才俊。如果不在未來有所改變,那將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作者手記

高薪并非吸引人才的唯一動力

世界面臨著一個兩難選擇:一方面,高校難以招聘到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人才;另一方面,優(yōu)秀的創(chuàng)新人才難以找到合適的高校。這兩者的不匹配,個中原因很多,既有薪酬的原因,也存在著其他因素。

在當下和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中國依然要依靠高薪手段去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但對于急需一流人才的高校來講,僅靠高薪,即便吸引到了人才,在人才流動變得越來越常態(tài)化的今天,也難以長久地留住他們。

高校本身的聲譽、傳統(tǒng)與文化固然重要,但規(guī)范而富有人性化的制度建設(shè)、良性循環(huán)的學術(shù)氛圍、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發(fā)揮個人才能的學術(shù)平臺,這些都將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香港科技大學創(chuàng)立于1991年,迄今不過1/4個世紀。但它在《QS世界大學排名》(2015/16)中位列第28位(香港第一)。其所奉行的一個辦學理念是:“禮聘一流人才并且使他們感到快樂。”可以說,做到前者容易,但后者困難異常。換句話說,拿出高薪聘到一流人才容易,而要使聘請到的人才感到樂在其中、人盡其才,這真不易。但事實上,他們做到了。也因此,該校的辦學質(zhì)量在短短的十年之內(nèi)就有了質(zhì)的提高,聲名鵲起。

如果說高薪標志著一所高校的硬實力,那么,讓人才在高校感到快樂則是學校的軟實力。如何軟硬實力齊抓,則是當代中國高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硬實力吸引人才,軟實力才能留住人才,并讓他們無憂無慮地盡展才華。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yīng)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zhuǎn)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