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8日電 近日,記者走訪多位北京高校青年教師了解到,可望而不可即的職稱晉升、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評價考核、教書育人全憑良心成為他們熱議的話題。然而,比起生活壓力,他們更怕的是沒有寬松公平的學術環(huán)境和合理的評價體系,期盼能從根本上解決科研教學體制機制上存在的問題。
30名副教授爭一個教授名額 “職稱擁堵”嚴峻
從過去的“博士畢業(yè)留校任教即是副教授”到如今的“講師晉升副高都十分困難”,高校青年教師人才梯隊建設正面臨嚴峻的“職稱擁堵”問題。
清華大學某院系副教授王老師今年39歲,2010年評上副教授。他說,現在系里一年只有一個評上教授的名額。30個副教授就爭這一個名額,而且每年還新增兩名副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tǒng)科學研究院教授程曉,也是39歲,6年前就被評為教授。他慶幸地說,從中科院遙感所博士畢業(yè)后,當了1年副研究員。這時,恰逢北師大剛剛成立這個研究院,正是缺人手的時候,于是2009年就提了教授。“我還是個‘土博士’,放在現在,肯定是不行的。”
北師大數學系的一名青年教師,8年前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畢業(yè)后進入北師大。據其同事介紹,他教書兢兢業(yè)業(yè),就是論文發(fā)得少,至今仍是講師。
“高校兩級分化現象很嚴重,位于底層的、剛博士畢業(yè)的教師,甚至無法有尊嚴地活著。”一位青年教師說,講師稅后一個月工資6000元,如學校提供住房還好些,若在外租房,房租就要占三分之一以上。
共青團北京市委的調查顯示,高校青年教師的壓力主要來自于職稱晉升困難、工作負擔重、教學科研經費不足。北京團市委副書記楊海濱介紹,以往從副高晉升正高很難,現在由講師晉升副高都十分困難,副高職稱成為青年教師職業(yè)生涯中的瓶頸。
“教學是個良心活” 期盼考核標準調整
“教學是個良心活”——多位教師如此表示。面對過度倚重科研論文的考核評價標準,能否堅守教書育人的良知,很好地平衡二者的關系,考驗著他們每一個人。
不少教師憂慮地說,目前大學教學質量有下滑趨勢。學生瞧不起老師,認為不好好備課,糊弄學生;老師認為學生不愛讀書,沒進取心。其中主要的原因是,高校教師的評價體系中課堂教學只占極小的比例,不論是評定職稱還是提拔職務,主要都是看論文發(fā)表情況和科研項目。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青年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廉思說,現在有個很不好的傾向:科研做得不好的老師才去教書,教學成了二流三流老師的聚集地。
清華大學王老師遺憾地說,教師真正投入教學的時間不多。反觀國外,有一批老師為教學投入很大精力。“我在國外上過流體力學老師的課,至今感慨沒有上到過那么深入有收獲的課。”
這樣的評價考核機制考核也帶來了急功近利的學術浮躁之風。“很少有人能坐得住冷板凳,剛開始研究就著急發(fā)論文,很難出成果。”王老師說,甚至有人將博士期間的論文不發(fā),攢到工作期間再發(fā)。還有的青年教師,潛心幾年研究一個問題,很多人質疑他不會干活。而拼命發(fā)論文的,反而升遷很快。
現在北京大學管理崗位工作的李老師,原本博士畢業(yè)后可以去國內某知名“985”大學教書。“但是該校要求填寫3年內的科研成果承諾表,具體到預計拿到何種社科基金或出什么書。一想到學術有生產力的逼迫,就很緊張。所以我放棄了。”李老師說。
令青年教師感覺受“剝削”的是,很多項目申請都是“憑關系”,以致資源集中到少數人手里。多位青年教師表示,有“位子”就能搞到項目,再承包出去,這種項目轉移的風氣很不好。北京團市委的調查報告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很多資源都集中在學術權威的手里,那些缺乏依附關系、相關資源的青年教師很難有機會,形成了高校內科研資源的配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馬太效應”。
他們表示,期待教育主管部門、學校能給老師教書育人的空間和科研學術的寬松環(huán)境,期待公平公正的科研項目申請體制。
保持積極心態(tài) 成熟理性地面對學生
記者采訪發(fā)現,雖然壓力重重,但多數青年教師都能以積極心態(tài)面對學生。
多位青年教師認為,理性面對講臺首先是要保持積極的心態(tài)。對社會的陰暗面應有清醒認知,不能將消極情緒帶到課堂。有一些教師課上發(fā)牢騷、借題發(fā)揮,抱怨待遇不公、泄私憤,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傳遞給學生。對此,中央民族大學青年教師徐偉說,教師絕不能燃點青年的不理性。尤其對于文科教師,課堂除了傳授知識,更應該是交流對話、碰撞思想火花的地方。
“還有的老師以為說些俏皮話,埋怨社會的話就能博得學生的青睞,實則不是。我曾迷信于課堂氛圍的營造,而今我意識到,課堂效果良好,不等同于學生真正有所收獲。”徐偉說,“教師應該讓學生聽到不同的聲音,培養(yǎng)其理性客觀的態(tài)度。最近我正著力于對學生思辨和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重視話題的拋出及思路的引導。”
北大青年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婷婷平時的工作主要是搜集網絡輿情、管理學校論壇和微博等。她說,教書是知識的傳授,這個崗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影響學生。高校青年教師也是網絡中的一員,教師因有較強的專業(yè)能力和思辨能力使其在網絡特別是自媒體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北京理工大學化學學院教授王博建議,學校應注重教師的師德培育,促使教師用正面積極、成熟理性的思想觀念言傳身教,積極影響學生。(參與記者:關桂峰、李江濤、王曉潔、黃艷、方問禹).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