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繼續(xù)提高青年科研資金資助的比例及額度外,具體到科研項目的申請和實施,當務之急是破除職稱門檻,否則,不僅科研資金的使用效率會大打折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1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了《關于優(yōu)化學術環(huán)境的指導意見》,強調“重視發(fā)揮青年人才在科研工作中的生力軍作用,支持更多年輕科學家擔任項目負責人、組建團隊承擔重點課題、成長為學術帶頭人”。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青年科研人才培養(yǎng)力度加大,青年科研人員獲得科研項目的數量和資金資助額度呈現(xiàn)逐年上升態(tài)勢。盡管如此,借“權威”之名申報課題、發(fā)表論文,教授前面申、青年后面干的現(xiàn)象仍然突出,青年科研工作者投入科研的時間精力與他們所承擔的科研項目數量、可控科研經費比例存在較大反差,職稱門檻依舊是青年科研人員申報重點科研項目、組建科研團隊的重要障礙。
本質上,把探索和認識未知作為任務目標的科研并不需要準入門檻,但是考慮到知識技能、審查成本及項目管理等因素,主要由國家財政支持的科研項目的申請,成了為高學歷科研工作者定制的“競技游戲”。從科研工作的規(guī)律看,40歲之前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的黃金時期。因此,除了繼續(xù)提高青年科研資金資助的比例及額度外,具體到科研項目的申請和實施,當務之急是破除職稱門檻,否則,不僅科研資金的使用效率會大打折扣,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首先,科研項目的申請應實現(xiàn)去職稱化。當前高校教師職稱晉升的指標越來越稀缺,難度越來越大,直接導致大量青年教師滯留在初、中級職稱階段,較長期得不到晉升。此外,職稱評定過程中的主觀色彩濃厚,科研之外的因素影響較多,使得職稱更多地體現(xiàn)了對教師教學水平、工作資歷及集體貢獻度的認可(這或許是職稱的應有之義),并不完全體現(xiàn)教師的科研能力?蒲许椖康纳暾埐辉僭O置職稱門檻,而是以科研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第一標準,選擇最合適的科研項目承擔者,才能回歸科研創(chuàng)新的本質。
其次,科研項目的審查標準應充分體現(xiàn)質量導向。在現(xiàn)今的科研項目申請過程中,申請人必須提供自己及參與者既有的科研成果,這是考察申請人及其團隊具備相應研究能力和基礎的重要依據。青年科研人員通常在成果數量上處于下風,但并不意味其科研能力或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足,特別是研究的后勁。因此,對科研項目申請人的評審,應當首先進行質量排查,然后對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進行個別審查比較,甚至引入答辯機制。此外,對于交叉學科的評審,除了評審團隊由跨學科專家組成之外,建議推行書面答辯評審機制、項目成果預期應用部門、企業(yè)或者關聯(lián)利益主體的評審機制。
第三,研究生導師認定的去職稱化。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術研究型人才。因此,在研究生培養(yǎng)階段,通過直接參與或承擔科研項目,開展對研究生的科研訓練,是中外高校、科研機構采用的最普遍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但在研究生導師認定制度上,我國與美國部分高校的做法卻不太相同。以我訪學所在的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經驗看,只要具備相應的研究基礎,能申請到足夠的科研項目和經費,具有開展科研項目及培養(yǎng)研究生的必要開支,無論何種職稱級別,均可以招收研究生。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共同組成高效的科研團隊,為科研項目的實施提供智力保證。毋庸置疑,有無高水平的研究團隊,必然是決定科研項目申請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由此,清除研究生導師認定的職稱門檻,讓青年科研工作者盡快成為科研團隊的核心領導者,既方便了他們組織自己的科研團隊,參與重大科研項目的申請、實施,提高項目申請成功率,又提升了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防止某些有名無實的導師,為了完成指標任務,招了研究生,卻沒有科研項目,研究生面臨整天無所事事的尷尬局面。
最后,科研項目的經費應繼續(xù)擴大勞務費的比例和額度,確保青年研究工作者高強度的智力投入能夠獲得相應收益,完善科研激勵機制,使我國的科學技術研究工作人才輩出、生機勃勃。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