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鑒,首先是人的交流互鑒。加強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有利于我們積極借鑒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也有助于推動中華文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更重要的是,這種交流有利于推動不同文明相互尊重,推動世界各國人民相互理解。
——《在同外國專家座談時的講話》(2014年5月22日),《人民日報》2014年5月24日
學習札記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而人是文明交流互鑒的主體。從歷史上看,古老的中華文明曾在與其他文明持續(xù)不斷的交流互鑒中發(fā)展壯大。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七次出洋,徐光啟交友利瑪竇,嚴復翻譯《天演論》,中國思想與西方近代科技知識相碰撞,中國人的視野由此打開。與此同時,這樣的交流探索將厚重的中華文明帶向國際,儒家思想、四大發(fā)明、絲綢瓷器在一次次交流互鑒中,豐富了全世界人民的思想和生活。
當今,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推進,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資源短缺、疫病傳播等越來越多的難題考驗著人類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全人類已經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這個共同體不斷超越國家、民族、宗教、政治的界限,使國與國、民與民之間彼此依存、相互提攜。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有責任并且事實上一直在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與智慧。
科技是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內容,廣大科技工作者在文明交流互鑒中將大有可為。當前,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將再次來臨,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度與廣度也與日俱增,跨文化交流合作日益普遍,每一次交流都是文明的吸收和輸出并舉的過程,廣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覺肩負起促進交流的責任,將科技交流融入文明交流互鑒的時代視野之中。
——李蘭娟
李蘭娟,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傳染病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
融會貫通
開放共享、合作共贏已成當今世界之大趨勢。作為發(fā)展中大國,中國向世界學習、為世界貢獻,也已成為常態(tài)。中國是千年文明古國,理應向世界貢獻文明與智慧。這是中國人民的擔當,也是世界人民的期盼。而千年文明古國要想走向現(xiàn)代與未來,必須在國際上擁有更強的影響力與號召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正是中國向世界貢獻大文明、大智慧的最新實踐,也是中國與世界文明進行交流互鑒的最好嘗試。
中國是發(fā)展中大國,在前進的道路上必然需要不斷借鑒其他國家的先進經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發(fā)達國家比,我們在很多領域還存在較大差距,要跟蹤、并行、超越,就有賴于持續(xù)深入的人文交流與合作。中國是制造業(yè)大國,制造業(yè)的強大同樣離不開人文內涵的注入。中國制造的困境,從表面看是品牌意識與競爭力的缺失,而深層因素則是人文精神的缺失。任何產品要有競爭力和親民性,不僅要提高科技含量,還要提高其人文內涵、體現(xiàn)人本精神,這也需要廣泛開展以人為本的文明交流互鑒。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文明交流互鑒重在融入本土、深入人心,重在以人為核心的民心相通。其中,加強國際人才的交流合作是一項重要內容。通過深化科研機構間的合作,開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難題,是推動各國和地區(qū)科學繁榮、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有效手段,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