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大國發(fā)院(ID:nsd-pku)
作者:張彤
編輯:學長
1
“你為什么要讀博士?”
無論是在面試環(huán)節(jié),還是在北大管理博士的“橋梁課程”上,每一位學術大咖都在用自己淵博的學識、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來向申請人提出這樣一個貌似簡單而實則深刻、嚴肅的問題。
而每一個學生則同樣拋出了世紀之問:教授們作為過來人,如何看待博士生涯?
這次著名經(jīng)濟學家、博士生導師周其仁教授,在管理學博士項目的橋梁課上反復提醒學員:“站在橋上,你們要想清楚,現(xiàn)在要退回去還來得及!”仿佛“侯門一入深似海”,讀博士真的要如此“慎之又慎”?
2
讀博士要學會問“為什么”
那天早晨,紅樓飛雪。無論是北大BiMBA商學院的骨灰級粉絲——MBA、EMBA校友,還是剛剛走進朗潤園的“新人”,卻都早早落座,滿心期待周其仁老師詼諧、智慧的演講。PPT上寫著:“怎樣看中國經(jīng)濟起落”,今天要探討中國經(jīng)濟問題?
但——周老師卻說:今天要討論什么,你們來定!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要探討“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怎么辦”。這是博士階段,與本科、碩士階段最大的不同。在實際工作中,更多的人要解決的是“怎么辦”的問題;但是,作為一名博士候選人,你需要撞開腦洞,對世界充滿好奇,去思考事物背后的“為什么”。
在周其仁老師看來,摩拳擦掌準備讀博士之前,你心里就是要有個“揮之不去”的“為什么”,這個問題時時刻刻、無時無刻不在困擾著你,你愿意花費大量的精力去尋求答案,這樣才是讀博士的初衷。
3
吾將上下而求索“好問題”
作為一個常年深入真實世界進行調查、研究的經(jīng)濟學家,周其仁老師深知一個“好問題”的重要性。那么,他心中的好問題是什么樣的呢?
有學員不禁問道,博士生是去探尋“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的大問題,還是從“一粒沙中見一世界”,去關注身邊的小問題呢?
對此,周其仁老師,再次強調了博士生應該有的“問題意識”。
“但凡有可能回答,就去思考大問題;回答不了,退而求其次,想個小點的(問題)。沒能力想大問題就想小問題。什么叫大問題?大問題就是這個問題,將帶動其他問題,非常有助于解決其他一系列問題。
博士生要知道掂量問題,這是最難學的,你可以到街上問出好多問題來,你把問題記下來。整天要花很多的時間選問題,然后花時間冥思苦想其中的一個問題。
在我看來,好的博士項目就告訴你要有問題意識。光有問題意識還不行,你要選問題、掂量問題。最厲害的是好多老師不是讓你解答多難的題,而是幫助你去學會怎么選問題。你冥冥之中就知道這是一個好的問題,之后見很多人,讀很多的東西,最后慢慢把你的品位提升。”
4
好問題比好答案更重要
關于問題與答案,周老師回憶起富蘭克·奈特——這個芝加哥學派奠基人的故事。
他教書幾十年,有一個父親(當年也是他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作為奈特教授的學生,考卷上的問題和自己當年的是一模一樣。面對質疑,奈特教授自信滿滿,“問題是一樣的,但答案卻變了”,這就是尋找好問題的高手!
相比于這樣的好問題,中國式教育則更注重好答案。周其仁老師向在座的博士班學員授之以漁——“如果你能問出好問題,相比于那些尋找好答案的人,更容易突出重圍”。好答案需要的是分析能力,而好問題則需要先有好的觀察,并加以抽象、概括。
5
理論與現(xiàn)實的“虛實相生”
周老師說,在英語中,有一個語言現(xiàn)象非常好:“虛擬語氣”——“如果....”這種虛擬,可以讓人展開想象力的翅膀,去探尋抽象的問題。“道理、規(guī)律”這些東西都是虛的,而我們的農(nóng)耕文明更注重“實事求是”,在周老師看來,這固然是好的傳統(tǒng),但是理論創(chuàng)新需要我們發(fā)揮抽象的能力。亞當·斯密當年提出“看不見的手”,這只手比那些“看得見的手”更厲害。“你的抽象推理能力如果欠缺,你只能在看得見的地方行事。”
6
開啟古希臘真理之辯
橋梁課上,周其仁老師一直在鼓勵學員大膽提問。但中國學生往往或者不問,或者對問題有質疑、有見解的人也不去“見招拆招”。針對這個問題,周老師倡導回歸到希臘式教學法,當年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人都是在關于真理的討論中形成了自己的哲學見解。他希望北大的管理博士生,也能通過小組討論,放下“面子”,大膽提問并參與討論。如果只是聽老師講,那么“你的腦子就永遠是別人的腦子”!
這讓筆者想起了哲學家叔本華是如何勸人不要讀書的——他說,“讀書是讓別人在我們的腦海里跑馬;思考,則是自己跑馬。”
而對于學術討論的效果,可以參見最近樂視集團一直在倡導的——高管人員要經(jīng)常開會,產(chǎn)生“化學反應”——而這,才是思想、創(chuàng)新的源泉,思想從相互激發(fā)中而來。
腦子里沒有問題的人,看事情會熟視無睹。那么,好問題在哪里呢?
周老師認為,“我們今天要借助夸張現(xiàn)象來觀察,它會讓視而不見的東西變得耀眼。我們人的觀察力經(jīng)常出問題,經(jīng)驗科學難過的一關就是這個,你怎么樣也看不出名堂,怎么樣也看不出問題來,熟視無睹,視而不見。所以博士訓練,看起來是訓練你的理論提煉能力,進一步就是訓練你的觀察力,腦子里沒有問題盤繞的人,看世界上很多事情都熟視無睹。”
7
一個現(xiàn)象最好只有一個理論
那么,中國經(jīng)濟如此復雜,發(fā)展又非常迅速,是否應該有一個中國特色的經(jīng)濟理論?這是很多學員關心的問題,也是整個中國社會關心的問題。
對此,周其仁教授認為,“你如果有個學問也能解釋中國,也能解釋西方,是不是更好一點?當然做不到,那就一定要分開,先有人懂西方,再有人懂中國,再有人在更深的層次說又懂西方又懂中國。做不到就退而求其次,負擔哪個重?
站在人類的立場上,那我懂了中國我還懂希臘,是不是更好?現(xiàn)在國家越來越多,180多個聯(lián)合國成員,單位越來越小,這是人類的歷史,經(jīng)濟市場越來越大,政治單位越來越小。
如果你是國別專家,這個負擔越來越重。哪個國家沒有特色呢?當然我們作為中國人,經(jīng)濟學家說中國現(xiàn)象、中國學問,很多人沒聽懂這個意思。中國現(xiàn)象,當然有些現(xiàn)象看著就夸張,有助于理解整個人類活動,這是真正的追求。不是要建立一門中國學,至少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你光理解中國,然后一出了中國就不懂,是更高的學問嗎?現(xiàn)在我們知道的已有的經(jīng)濟學基于亞當·斯密觀察過的英國社會。這個學問他的普世程度真那么高嗎?現(xiàn)在開始有懷疑。
那你對付這種懷疑有兩個策略。一個策略說這是西方學問,我還有一門中國學問。但是也可以有另外一個,就是因為中國這種變形轉型的經(jīng)濟,常常有些現(xiàn)象變得非?鋸。這個夸張有助于我們看到一些東西。兩個策略你可以選。我能力很小,但是我傾向于后一種。因為我相信人類越往前走負擔越輕,不要有那么多理論,解釋一個現(xiàn)象,最好一個理論就可以。”
8
“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在與博士班學員的思想碰撞中,周老師提到了經(jīng)濟學家和管理學家在社會中的角色扮演。“有人問我,讀管理博士將來能干什么?我說,至少可以像馬浩老師一樣,當管理學教授。馬浩一天也沒有做過企業(yè),但是很多人花錢來聽他的課,而且這樣的人越來越多,這就是我們的社會,養(yǎng)了一批‘無用’之人,這就是規(guī)律”。
《莊子.人間世篇》中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博士學員也困惑于,為什么要研究經(jīng)濟學?經(jīng)濟學能增加財富還是能增加幸福感?在商海中拼搏日久,擁有了財富卻并未因此與幸福更近,學員們希望在博士修習的過程中,追尋到答案。
對此,周其仁老師表示,“經(jīng)濟學家是干什么的——這是個好問題,接近于‘元問題’”。雖然自己也是經(jīng)濟學家,周老師卻笑談“你看現(xiàn)在全世界養(yǎng)了多少經(jīng)濟學家,還包括一個我,有什么用?吃多少糧食?你把全世界的經(jīng)濟學家吃的糧食加到一起,是多少?到底有沒有用?人類為什么要養(yǎng)這些理論家?這是一個問題。你在橋梁(課程)中把這個問題想清楚再往前走。你不要走進去(博士項目)再想,那來不及了。”
“經(jīng)濟學是回答‘為什么’的,要解釋現(xiàn)象,這首先就是要有細致入微的觀察,觀察人的行為,思考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對此,周其仁老師上溯到經(jīng)濟學的鼻祖——英國的《國富論》作者亞當·斯密,當年他在歐洲游歷,觀察到有些國家比較富裕,而有些國家則比較貧窮。于是,他問:國民財富的性質是什么?富裕和貧窮的原因是什么?就是這個問題,驅動他開始了經(jīng)濟學的思考。
無獨有偶,同在課堂上的北大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兆豐老師,最初選擇做經(jīng)濟學研究,也是來自于自己的親身觀察。從小生活在廣東的薛老師,發(fā)現(xiàn)親人從香港可以帶回來很多令人大開眼界的新東西,于是他苦苦思索:貧窮到底是怎么來的?為什么廣東與香港地理上是咫尺,而當時的財富水平卻相去甚遠?今天薛兆豐老師不斷在媒體上發(fā)聲,以經(jīng)濟學之眼看待春運期間的火車票問題、專車治理問題和道路交通擁堵問題,這一切都源于最初對經(jīng)濟學問題的好奇與思索。
也許正是帶著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從完達山狩獵歸來的周其仁老師,走進了真實的經(jīng)濟世界,以其對現(xiàn)實的獨特觀察和嚴密的理論分析,助力中國改革。
讀博士就是要學會問“為什么”。你的問題選好了嗎?拿出來曬曬?
注:本文來源北大國發(fā)院,作者張彤,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已獲授權,如需轉載請與原作者聯(lián)系,萬分感謝!
中國-博士人才網(wǎng)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chǎn)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