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第二屆“中源協和生命醫(yī)學獎”頒獎典禮暨高峰論壇在中國科學院大學雁棲湖校區(qū)舉行;顒咏視粤“2017第二屆中源協和生命醫(yī)學獎”獲獎者名單: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院長喬杰,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憑借其在生命醫(yī)學領域所做出的杰出成果收獲“成就獎”,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榮譽教授Andrew James McMichael獲“國際合作獎”。
中科院副院長、院士張杰,中國工程院院士王隴德為喬杰、施一公頒獎
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瑞金醫(yī)院研究員曹亞南、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陳鵬、清華大學醫(yī)學院研究員程功、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黃志偉、復旦大學生物醫(yī)學研究院研究員藍斐、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劉陳立、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柳振峰、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奇慧、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許琛琦、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研究員張英梅等10位青年科學家榮獲“創(chuàng)新突破獎”。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院士張杰參加頒獎典禮并致辭。“‘中源協和生命醫(yī)學創(chuàng)新突破獎’對于廣大青年學子、未來的科學家,是一種非常好的激勵。”他在致辭中說,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他希望“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勇做時代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中源協和生命醫(yī)學獎”由中國科學院大學與中源協和細胞基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源協和”)、深圳市中源協和生物治療公益基金會共同設立,旨在獎勵在醫(yī)學領域取得突破性創(chuàng)新成果的國內外杰出科學家、學者及有潛力的創(chuàng)新人才。中源協和生命醫(yī)學獎評審委員會由原科技部部長、中科院院士徐冠華擔任主席,17位院士及專家擔任委員;按照評選程序,除非評委會通知候選人獲獎,過程中候選人并不知曉是否“候選”。
徐冠華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參與這一獎項的評選給他“最深刻的印象”是看到一批青年科學家涌現出來,并且受到全社會的尊重與重視。他認為該獎項“最大的意義”在于為青年科學家提供了一個面向社會、面向更高科研成就提供了一個舞臺,“創(chuàng)造了很好的條件”。
施一公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表示近年來不少青年科學家在自己的領域做出了非凡的成就,今天獲獎的10位就是很好的例子,“希望媒體給他們更多關注,多關注年輕科學家的研究進展”。中源協和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德福則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中源協和生命醫(yī)學獎”目標是辦成“中國生命醫(yī)學領域的諾貝爾獎”,該獎項將持續(xù)不斷地辦下去。
為防止簡歷投遞丟失請抄送一份至:boshijob@126.com(郵件標題格式:應聘職位名稱+姓名+學歷+專業(yè)+中國博士人才網)
中國-博士人才網發(fā)布
聲明提示:凡本網注明“來源:XXX”的文/圖等稿件,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及方便產業(yè)探討之目的,并不意味著本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文章內容僅供參考。